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擦亮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名片

时间:2019-07-16 18: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中公浙江人事考试网·国家公务员考试提醒您关注国家时事政治、时事热点、时事新闻: 【2020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新闻:擦亮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名片】

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资讯_备考资料_考试题库汇总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擦亮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名片。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路璐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绵延3200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世界运河中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大运河作为“活着的、流动着的人类遗产”,堪称中华文明的瑰宝,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史诗,迄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2018年,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大运河与万里长城等伟大工程并提,强调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可以说,大运河既是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穿越南北的水运动脉,也是当下衔接国家空间战略布局的纽带,更是彰显中华文明特质、体现中国人民创造精神的国家名片。擦亮大运河文化带这一国家名片,使其对内能够凝聚人心、实现国家认同,对外传播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是一项具有深远价值与重大意义的发展战略。

一、大运河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大运河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张鲜亮的国家名片,与其蕴含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息息相关。

从时间上看,时间的长河赋予大运河历史的景深与丰富的文化遗存。千百年来,大运河生生不息,如秦汉时期江南运河的开凿、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形成、明清京杭大运河的蓬勃等等。在变迁中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层层累积:无论是古运河还是今运河、无论是河道行船、船闸衙署、天下粮仓、沿河水利还是运河名城与流域村镇,从一个更长的历史视角看,农耕时代的漕粮盐运、工业时代的煤炭物资、信息时代的ETC过闸系统,多重时代的文明成果沉淀在千年运河中。大运河收藏着历史沧桑变迁的年轮,象征着守正创新、气象万千的文化中国。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被赋予新的时代形象。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更开启了新的国家叙事。

从空间上看,大运河文化带涵盖内容繁多,覆盖区域广泛,它的整体性与联通性是其作为国家名片的基础。首先,大运河作为巨型文化遗产,包括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涵盖河、岸、城,综合物质、精神、制度三种遗产类型,既包括具体的文化点,也包括名街、古镇、城市等文化片。同时文化带中的点、线、面又与周边环境、运河母体时刻进行着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流,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是不同文化空间交汇而成的连续性统一体。其次,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多点联动形成合力的战略空间布局。作为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包含我国东部六省以及中部两省,人口分布稠密,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较高,对我国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与全面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从当下文化引领看,大运河文化带凸显文化影响,彰显中国特质。大运河文化带的提出是中国文化遗产特色与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之间的有效对接。对于运河类文化遗产,欧洲常命名为文化线路,美国常称之为遗产廊道,每一种概念背后暗藏的是特定文化语境母体对特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与保护途径选择。文化线路突出的是要素与产品,遗产廊道针对“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不局限于文化遗产保护,也不完全是沿河城市群的经济带建设,“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超越了“非遗保护”叠加“文旅开发”的简单框架,对运河文化带建设有了整体的谋划与完整的功能定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将文化资源优势作为当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立足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明,协调中东西,连接南北方,开创文化带动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的新格局。

二、对内凝聚人心,实现国家认同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