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车轮上的社会实验

时间:2019-06-29 10: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冰点特稿第1144期

  车轮上的社会实验

  事情过去10个月了,滴滴还感受着余震。

  2018年8月24日,浙江乐清的赵女士搭乘滴滴顺风车时遇害。往前推至5月,一顺风车司机杀害女乘客后自杀。

  两起案件点燃了公众质疑的导火索。滴滴CEO程维和总裁柳青公开道歉:“我们的无知自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伤害;我们的好胜心盖过了初心。”

  自那时起,这家5.5亿用户、日均3000万单、年运送过百亿人次的企业发生了微妙变化:放缓奇迹般的“增长”,关注更基本的安全与服务。

  一位高管称,去年9月,他入职新成立的安全响应中心时,抽检10个安全类投诉,几乎每例都有3~5个流程错误。10个月后的今天,他再也抽检不到流程问题了。

  但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的20多天里,这家公司依旧每天经受着质问。一位女大学生在快车里哭着来电,说行程太慢,自己即将错过高铁;一位男士收到了女友发来的“一键报警”短信,在电话里嘶吼,“我的女朋友失联了!我要司机的全部信息,立刻!”还有一位外国人深夜焦急地用英文投诉,说司机送回了他遗失的手机,但要走了500元钱。

  补课还在继续。大大小小的会议室中,滴滴的员工们讨论着,争吵着。面对众多“比客观题更难的主观题”,至少在今天,他们还未能得出最满意的答案。

  “就几天,一切都变了”

  回到风平浪静的日子看,滴滴许多次站在十字路口,有机会避开去年的两次悲剧。

  2018年2月,滴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年会。程维强调,“安全第一,不仅仅是口号”。他也曾在公司内部公开提醒,客服每天进线100多万,机器处理掉一半,1万多名人工客服处理剩下的几十万单,难免会有遗漏。

  一位离职高管曾告诉媒体,令他感到魔幻的是,去年5月的顺风车凶案发生后,程维已深感事态严重,可很多员工觉得那仅仅是偶然。

  顺风车是当时全公司盈利最高的业务,有人说“没有之一”,前景大好。那位离职高管彼时猜测,公司未必没意识到风险,只是在安全和业务间作了权衡。

  另一种可能是,“对安全的认知当时是不到位的。”滴滴网约车公司副总裁、安全响应中心负责人赖春波说,2018年9月以前,滴滴“内心把自己当成一家高科技平台”,对社会中那些极端场景缺乏考虑。

  “我们加入公司时,以为做的是互联网行业,谁能想到业务居然和人命扯上了关系。”浙江乐清案发后,滴滴体验服务发展平台副总经理刘西帝的第一反应是蒙。去年5月,滴滴开始安全整治。没人预计到第二起案件只隔了不到100天。安全升级项目当时刚进展过半。

  紧急的高管会上,程维上台,握住话筒,盯住台下,一个字都说不出,沉默了将近1分钟。

  情绪开始在公司发酵。“可能尽力了,但没尽全力。”刘西帝回忆,都说当时投入了大量资源,那如果再翻一倍呢?如果尽了全力,那位女孩是不是就不会遇害了?

  公司将口号改成“All In安全”,但情绪开始失控。一些老员工异常沮丧,质疑公司的价值观。柳青在会议上反省,自己过去两年谈了多次“安全”,但对安全的认知不够全面。

  8月26日,伴随10部门联合入驻滴滴总部检查,多个城市密集约谈,压力决堤了。一位高管称,那时类似惊弓之鸟,“动作在压力下开始变形”。当时高层的集体判断是,那个节点再出一起恶性事件,滴滴将万劫不复,考虑到夜间是高危时段,滴滴暂停夜间服务一周。

  暂停服务却迅速抽干了城市的运力。那一周内,打车难,出租车拒载、加价的话题迅速发酵。有媒体公开声讨,认为这是滴滴的“舆论逼宫”。

  当时已在滴滴工作4年的孙丽华作为资深客服,被临时抽调到安全岗位,处理性骚扰案件。如履薄冰的恐惧感蔓延着,她和其他安全客服恨不得和投诉人搞清每一个细节,还有很多曾被骚扰、但未当刻投诉的用户进线报备。

  向政府反馈处理投诉结果的时效以往是7天,现在变成了3天,“实际恨不得当天就要”。

  在那场高管会议上,程维最终总结,“我们以为自己是一个互联网公司,我们的产品经理和团队对场景的认知不足,对人性准备不足,责任意识也不足。”

  危险隐于雾

  一家媒体当时打了这样的比喻:滴滴就好比6岁的“巨童”,身型已大得可怕,心智却未成熟。享受了超越同龄人的高速成长意味着如今承受代价。

  2018年9月,滴滴开启“安全大整治”,很多东西要翻盘重来。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