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19天津军转干申论热点:构建首都城市治理生态体系

时间:2019-06-25 23:0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申论是军转干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中公教育为大家带来申论备考,助力各位考生顺利通过2018天津军转干考试。

点击进入:公考职位表预约国考优学课程】【第十届中公杯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沈体雁;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联盟政研室主任 张庭瑞

北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国首都,肩负着现代化城市治理的特殊历史使命。构建和完善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通过科学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推动城市管理向精治、共治、法治为基本特征的城市治理转型,是保障首都科学高质量运行、逐步形成良好城市治理生态、推进北京成为未来国际化强国首都的基础。

构建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的背景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将“推动城市管理走向城市治理”写入国家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城市管理”理念及运行模式存在的显著理论和实践弊端,倒逼“城市治理”在国内外不断兴起和发展。

国家政策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从精治、共治、法治、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国际发展的外在需求。通过对北京、首尔、东京、巴黎、伦敦等复合功能型首都进行比较发现,到2035年左右,各国均计划未来要保持本国首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都做出具体部署。但北京在城市平等公正、居民获得感和愉悦幸福程度等人文关怀、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目标,还远没有达到这种认识高度。按照当前预期,205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一,北京综合实力或将超过上述首都城市成为顶级的全球中心城市。因此,北京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构建、设计落实,必须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必须超前、超国际视野,大胆运用前沿科技手段,才能稳步形成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城市治理生态体系。

首都建设的倒逼机制。过去10年,北京市GDP每增长100亿,带来2.8万人增量和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增长。如果发展方式不变,按此趋势发展到2020年,要保证6%的增长率,还需增加272万人口、109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但这是不现实的。现行的以政府包揽型、劳动密集型、行政网格化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模式,远远不能满足首都超大型城市善治的需要,甚至不堪重负。当前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管理主体单一即政府及公务人员主导、管理手段单一即基本依靠行政命令、管理客体宽泛即事事皆管却难尽其善等弊端。

建立健全首都现代城市治理生态体系制度框架

完善“三维”制度设计。第一维,“5+3”战略单元。即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系统性战略组合。“五位一体”中文化、生态文明与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的有效融合,能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也是体现首都魅力的关键。文化、生态文明总体布局融入首都城市“规、建、治”的制度设计,必须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为设计框架。文化上“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生态上“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超然脱俗”性,制度设计要更加鼓励文化纯粹性,以此为基础制定文化发展规划和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城市生态治理标准、具体治理手段和量罚措施,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对城市居民带来的直接影响和受益。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