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见证了浙江中等教育变迁的杭四中 高举养正精神火炬 新时代高位再出发

时间:2019-06-08 18:23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 > 杭州新闻中心 > 科教卫新闻  
 
   

   
见证了浙江中等教育变迁的杭四中 高举养正精神火炬 新时代高位再出发  
2019-05-04 06:13:10杭州网  

叶培建:航空航天之梦在这里启蒙

“1957年,我小学毕业考入杭四中初中部,那时学校还是一所完中。”中科院院士叶培建说,小学到中学是一个跨越,杭四中给了他很好的教育,所以他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初中全部课程。

在叶培建的记忆里,四中的活动很丰富,伙食也很好,一个月9块5毛钱,就能吃得很丰盛。也是在初一那年,他在校园广播里得知了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国家很需要理工科人才,于是他便坚定了报效祖国的念头,直至后来成为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

黄亚洲:写作热情在这里被彻底点燃

“那条笔直的林荫道,那种像林荫道一样的清凉的读书氛围,那些琅琅书声里的老师的笑容,永远是我绵长的回忆……”在1967届校友黄亚洲的脑海里,四中是座移不走的学校,对于师恩他更是谨记于心。自己得了病在家休养,班主任周韵专程来看望,说:“我可不怕传染。”周老师发现黄亚洲的功课没有因病落下,亲切叮嘱:“病好了就来上学,学校怎么舍得留你一级呢?”

也是在四中,黄亚洲的写作热情彻底被点燃,那时他就被称为“校园首席笔杆子”。一次他去广播站送稿子对学妹说:“写文章不靠写、要靠想,心到才能笔到,一旦思路形成就立刻下笔。”后来,这句话成为四中人文学追梦的启蒙金句。

董强: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这里养成

“我到北大前,一直生活在杭州。杭四中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初高中都在这度过。”1983届校友、北大法语系主任董强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脸上写满美好。家住清河坊的他,课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爬学校边上的城隍山。

在四中求学的日子是快乐的,因为这里有全省最好的老师,张志珏、汤柏林、陆鉴三等任课老师,几十年后董强依然记忆犹新。随着清河坊的拆迁,董强就寄宿在了学校,这也培养了他独立自主的个性,每天早起他都在操场上跑步,这给了他强壮的体魄:“后来无论去北大读书执教,还是去法国,独立的性格和强壮的体魄都让我受益无穷。”

吹响号角 新时代四中再出发

集团化办学特色发展驶入快车道

历经百廿年岁月,“养正”精神依然在四中人的血脉中流淌。养正文化、精神的深厚底蕴,给了四中人迎接新挑战和新机遇的底气。

新世纪以来,学校由“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2004年,应社会发展之需,学校主体由西子湖滨吴山北麓搬迁到钱塘江畔下沙东区,开启一校两区集团化办学模式,学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近十年来,在校长张伟韬和全体教师努力下,杭四中办学迈入了快车道: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省“千校结好”特色学校、市“人民满意学校”、市文明校园、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诸多荣誉布满整整一面墙。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祝建清 记者 王洁 章翌    编辑:张翟    责任编辑:方志华  

 
『相关阅读』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