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与德国职业教育的优势相比,中国职业教育显然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大多数家长和社会的立场上,初中毕业后,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孩子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一点与德国十分不同。在德国,孩子初中毕业后,家长很愿意让其读职业教育。

■本报见习记者 许悦

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关注的话题之一。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推进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今年两会期间,又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等指示,都在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迈向新台阶。

放眼世界,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是被模仿、研究的成功范本,在我国教育界再度思考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不妨将视野再次投到德国。

为此,《中国科学报》专访了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李俊,共同回顾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对比思考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回顾与现状

《中国科学报》:请你简要回顾一下德国职业教育的大致发展历程。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比较复杂,大致可追溯至中世纪手工业培训时期的学徒制培养,这种模式划分为学徒—满师徒工—师傅三个层次,简言之就是“师傅带徒弟”。该模式,在中国也同样长期存在,双方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19世纪末期,工商业行会在德国崛起,与之前便存在的手工业行会产生博弈,德国职业教育开始出现重要变化,同时,在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进修学校或劳作学校。后在历史的各种机缘巧合下,学校职业教育逐渐与学徒培养比邻而立,形成了如今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需要强调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德国职业教育还包括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等。

《中国科学报》:德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重要的参考对象。那么,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怎样的?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是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良好社会认可度的典范之一,被认为是德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之一。

由于产业结构转型等原因,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原西德地区技术工人的人数下降了约30%左右,德国年轻人中,读大学的人数比例在缓慢稳步提高。而读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则有明显下滑,但在2005年至今的十几年中,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人数基本不变。

同时,一部分德国的高中毕业生,明明可以攻读大学,但最终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可见职业教育在德国很受欢迎,而“双元制”教育在质量上也很受认可。因此,总体来讲,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整体上比较稳健,社会认可度很高,其教育质量也是很好的。

特点和优势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德国职业教育存在哪些特点及优势?

李俊: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显著优势在于,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深度参与,而且企业的这种行为,确实是出于自己的人力资源需求以及社会责任。这与其技术发展水平和岗位的技术技能特征有密切关系。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基础是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机制设计,在职业教育政策和标准的制定调整过程中,雇主和经济组织、政府以及工会通过交涉、谈判和协商,在职业教育与培训事务中寻求共识并达成一致。

德国企业自主自愿参与职业教育的成分比较高。然而从几年前德国全国统计数据来看,全国有200多万家企业,其中真正参与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的企业仅占20%左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00多万家企业中,有160多万家,也就是绝大多企业实际上是中小型企业,而小微企业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不算高。大型企业,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非常高,5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中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占到了80%以上。因此,德国大型企业大部分都在深度参与职业培训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此,有一误区需要纠正。在国内有些人认为德国是通过税收或国家补贴,促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德国的职业培训,大多数企业是自愿参与的,其自身有需求、有动力。此外,在德国并非单个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往往是整个行业能够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标准制定当中,这是很核心的一点。

《中国科学报》:除了德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外,德国职业教育的繁荣发展还有哪些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