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掉了XX公司offer,现在事业边缘徘徊,求夸……”
3月11日晚7时20分左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二学生李文文(化名)在微信群“复旦夸夸夸夸夸夸群”输入上述内容求夸,这个群是在复旦建立的第6个“夸夸群”。
5分钟之内,复旦“夸夸群”的网友从各个角度开始夸赞李文文。比如“内心有底气,会有更好的等着你!夸!” “看似慌中带急,实则稳中带皮。夸!”“敢用自己照片做头像的都好看 !夸!”……
3月12日,李文文告诉澎湃新闻(),看到网友的调侃,觉得“大家还能苦中带甜地调侃一下,还是挺让人开心的。”
夸夸群“资深群友”郝西哲介绍,3月1日复旦建立第一个“夸夸群”,到3月12日已扩展到6个群,群成员总数从最初的200人增加到了目前的2000人左右。

群友进群先报道被夸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郝西哲提供(除署名外)
澎湃新闻发现,近两周,多家高校出现一批“夸夸群”,这些高校包括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这些群大都规定:群内只能夸人,不能嘲讽。对于“夸夸群”风靡高校的现象,有社会学专家表示,学生求夸的心态,表明生活中缺少激励,“年轻一代想通过这种方式,疏解个人情绪,包括压力或其他情绪。”
“无论说什么都会被赞美”复旦大学2015级信息学院的郝西哲称,其是复旦第一个“夸夸群”里的第9位成员,在他眼中,夸夸群“是快乐的源泉”。

第一次微信群内出现“我想被夸”
郝西哲说,复旦校园内兴起的夸夸群,源于微信群友的一句“我想被夸”。最初,群友会根据头像、姓名、发言风格、标点符号进行夸赞。“当时已经震惊了成员,这么点乱七八糟的事情竟然也能被夸。”
澎湃新闻在复旦的一个夸夸群内看到,群规规定:“在群里,无论你说什么,都会收到大家眼花缭乱的赞美,没有杠精,没有互喷,只有欢乐源泉和爆笑,互相夸赞能够减轻心理压力,获得积极正面的反馈。”
群规要求,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严禁传播负能量。“请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同时,也欢迎大家主动求夸”。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研一学生石里(化名)告诉澎湃新闻:“自从进了夸夸群,生活很欢乐。”
晚上8点半至12点左右,是复旦夸夸群的发言高峰期:“做实验做到一半,结果出错了,求夸”“现在在上晚自习,课程听不懂,求夸” ……求夸的理由多种多样,有求必应。
澎湃新闻在复旦、华科、上师、同济、清华等校园的夸夸群里观察到,求夸和夸人有固定的互动句式,求夸者的句式为“我做了什么+求夸”,而夸人者则会回应“夸赞的语句+夸!”。
虽然看似群友在相互戏谑,但郝西哲说,好的“夸赞”需要文采和技术。而夸友们风格各异,不乏思路清奇者。

群友介绍思路清奇的夸法澎湃新闻在复旦的一个夸夸群里,也发现不少夸人金句。

群友求夸的反应 微信聊天页面截图
有求夸者发:“今天坚持没吃米饭,但是还是忍不住吃了个甜点,求夸。”夸人者便回复:“不吹米饭,容易低血糖,在血糖降得过低的紧要关头,摄入适当糖分,既达到了控制热量摄入的目的,又饱口福,夸!”“有减肥意识,又懂得过犹不及,这是完美的中庸之道,是中国的大智慧,夸!”
有求夸者发:“我刚刚在办公室睡着了,总编走过我身旁,我一个鲤鱼打挺睁看了眼,求夸。”夸人者便回复:“先打挺后睁眼这一不同寻常的操作顺序说明:1、虽然惊恐但依然能保持淡定闭着眼。2、困意十足却依然坚守岗位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好员工,夸!”

群友介绍“联想法夸赞”
“事情没有那么糟”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的大三学生刘星言告诉澎湃新闻,她曾经不小心把啤酒倒在了书包上,在夸夸群求夸,得到的夸赞让她意想不到:“背上带酒味的包去上课,你就是整条街最醉人的崽”……
“不论是什么奇葩的求夸理由,夸夸群的群友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角度来夸赞求夸的人。”刘星言说。
今年刚从复旦毕业,目前正处于考研期的王苑(化名)三天前进入复旦“夸夸群”,她说当自己看书看累了,或者复习不下去的时候,会利用间隙时间去夸夸群里翻翻信息。
由于自己是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研学生,她坦言复习过程全靠自己“很有压力”,而“夸夸群”的存在是一种减压方法,“在这里是完全放松的,这个群默认的目的就是夸别人,不给别人带来压力。”她说。
马金瑞是华科新闻学院的大三学生,他是“华科夸夸群”的第一批群员,他刚加入“华科夸夸1群”的时候,群里只有三十多个人。他坦言自己加群就是为了求夸,虽然每次求夸的理由比较“怪异”,比如“上班早退被抓了,求夸夸”“我好喜欢抠脚,求夸”。
马金瑞说,每次被网友夸赞后,“虽然问题还是不会被解决,但是听大家互相开开玩笑,就很有意思”。
在他看来,群友提一个本不值得被夸的事情,被夸后获得暗示:“你目前面临的事情也没有那么糟糕,至少有一些自己没发现的值得欣慰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