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报告称:中国小学生日劳动时间仅12分钟

时间:2019-03-04 21:2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劳动教育,不止于课堂)

报告称:中国小学生日劳动时间仅12分钟

沈阳市将维修、种菜、美食等劳动项目纳入校本课程,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生活能力。本文图片 北京日报

报告称:中国小学生日劳动时间仅12分钟

北京市为初中生开设学农学工课程,学生们在田间地头享受收获的快乐。

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针对这种现象,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调研组近日赴北京市党政机关、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实地走访并发放千余份调查问卷,对首都青少年劳动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1

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怎么会这么少?

“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大有人在,而且比例不低。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家长表示,“孩子学习压力大,缺乏足够时间去做家务等劳动”。

笔者认为,实际上,家长们是对家务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历史角度讲,我国社会长期流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绝大多数家长赞同“开展劳动教育,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家庭应当承担起孩子劳动教育的主要教育责任,发挥主要作用。

调查显示,一部分孩子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劳动,但多数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依然是家务劳动主动性不足,64.9%的受访家长对于自己孩子自理能力的评价为“一般”,8.3%的家长认为“差”。究其原因,并非都是孩子的责任。“做家务,我家有阿姨(小时工)呀!”“家里都是奶奶、姥姥收拾屋子,爸爸妈妈没事就看手机。”受访学生常这样回答。

此次调查还显示,部分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传承不够。目前,青少年的父母主要为“70后”或“80后”,独生子女居多,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

2

社会缺乏足够认知

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停留在“劳动技能层面”“缓解学生紧张的课业负担压力”“不能挤占正课时间”“做一些清洁扫除即可”的观念上,甚至有36.54%的受访教师认为“劳动教育增加学生负担有违减负政策初衷”。

家校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推诿的现象。学校认为已经采取充分措施进行劳动教育,但家庭教育配合不够;而家长又认为学校考试压力和课业负担太重,学生回家没时间进行家务劳动。

“请社区的中小学生到社区报到,参加社区劳动,如不报到,社会实践表格将不予盖章。”每每临近假期,小区电梯旁就会出现这样的通知,社区劳动活动也多是大扫除、捡拾垃圾等。在大多数街道、社区认为,学生假期劳动只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作业。街道、社区组织的劳动活动,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缺乏持续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数据显示,57.3%的受访学生偶尔参加社区劳动,35.8%的受访学生从不参加社区劳动。

此外,企业对于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也受到安全、成本、时间等客观条件的制约,热情不高。

3

劳动教育正在展开

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劳动列入教育目标,相关教育正逐步展开。

北京实验学校形成幼、小、中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幼儿园阶段开始通过参与小书店、小厨房、小超市、小工具房等劳动,对孩子进行劳动启蒙教育,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认识;中小学阶段则与德育活动结合,打造劳动教育长廊、班级种植角、举办校园劳动节、评选劳动之星等营造劳动教育的校园氛围。

北京潞河中学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物理、生物、化学、数学和德育等课程中找准结合点,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探究动手制作的乐趣与体验,在生物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科技创新园等劳动场所都能看到学生们培养菌苞、制作VR作品、制作蛋挞和泡菜的劳动成果。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