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招生5800人

时间:2019-02-11 09:0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制定了2018版全新人才培养方案。据了解,该校今年计划招生5800人,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外,还开设了2个新“工科”专业,1个专业率先“升本”,宿舍食堂教室空调“全覆盖”,使其在今年的招生中增添了新的魅力。

既是学生又是员工,产教融合实习即可顶岗

按照“产教跨界发展”的理念,南洋理工“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改革的总体框架设计是:作为全校的制度性要求,学生入学后以“校内‘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校外‘专业认知、岗位认知、在岗学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第二课堂活动”为培养主线,确保其在大学三年的不同学习阶段,重点落实“学”与“工”的反复交替,实现学生、学徒、员工多重身份的多次切换。其中,大一二以“学生”和“学徒”身份交替:第一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交替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岗位认识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状况,体验企业文化;第二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交替到合作企业进行跟岗实习,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着眼于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大三以“学生”和“员工”身份交替:学生将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后再顶岗实习直至毕业。

“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改革的具体实施模式为:在与企业进行反复协商、向学生告知具体安排并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南洋理工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教学交替进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熟悉行业最新标准、接触行业最前沿技术信息,与行业发展接轨。

为了“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改革落地,南洋理工实行“四导师制”,并打造了产教跨界发展、校企深度合作平台等。“四导师制”即由专业导师、思政导师、课程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专业导师承担学业指导,由专职专业老师担任;思政导师承担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品德教育、职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由辅导员担任;课程导师承担企业实践教学学生转移课程教学,由专业教师担任;企业导师是指根据企业实践教学实际需要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目前,该校不仅与中国平安、中裕福达汽车有限公司等61家珠三角地区的大型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还携手珠三角地区18家大型制造类企业10多所高校成立智能制造学科与产业联盟,共同推进企业实践教学。

“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以往的“2+1”或“2.5+0.5”人才培养模式,其重要意义在于,以整体性的制度设计,确立了跨界培养的理念和打造“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质量高”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色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突破既有的学校、企业和产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突破传统的“2+1”或“2.5+0.5”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学”与“工”的反复交替,建立产教跨界融合、校企精准育人的运行机制;突破原有的学校所学与企业工作标准“脱节”的弊端,严格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要求,让企业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实行学年学分制,学生可提前毕业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亮点就是实行学年学分制,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兴趣,扩大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比重。南洋理工在压缩“套餐”基础上增加“自助餐”比例,赋予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学习内容和任课教师的权利,学生如提前修满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学分,可提前毕业,并对第二课堂活动学分进行认定与置换,除此外,学生参与各类行业技能大赛和企业实践活动也同样可以置换学分,引导学生广泛学习,增加知识广度,体现个性化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南洋理工通过组建创新创业学院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整体设计,纳入学年学分制管理,制定了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在通识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并要求各专业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以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教学、科研等各类实验室为支撑,以校外实习、实训、实践教育资源为依托以及校内项目孵化平台、校外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和社会孵化器资源,加强对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训练。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台,充分结合社会需求,突出了实践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基础,强化实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新增2个“新工科”专业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