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9位院士与21位行业专家“碰撞” 勾勒广州生物医药发展“思维导图”

时间:2019-01-20 14: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9位院士与21位行业专家“碰撞” 勾勒广州生物医药发展“思维导图”

  

昨天下午在官洲举行了一场生命科学圆桌会

  南方网讯 (全媒体记者/陈思勤 傅鹏 实习生/齐鑫)6月6日,广州国际生物岛上演了一场生命科学领域的“头脑风暴”,官洲生命科学圆桌会在岛上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刘昌孝,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晓东、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卢煜明等9位院士悉数到场。还有恒瑞医药、GE医疗、金域医学、迈普医学、康方生物、高瓴资本等21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界、金融界代表参与讨论。

  在他们的激烈“碰撞”下,广州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思维导图”越发清晰:聚焦单克隆抗体、细胞治疗、体外诊断、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签约一批、动工一批、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提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完善政策和产业规划,加快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岛及产业发展联盟等平台载体建设,建设一流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转化▶▶拆除实验室通向市场的“篱笆墙”

  “广州的优势在于科研院所很多,但是往往研究成果仅仅停留在发论文,创新就‘结束’了。”

  钟南山首先发言,他谈到,重视源头创新的同时,科研成果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有待进一步打通。

  在钟南山看来,体制上和思想上的障碍构筑起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通向市场的“篱笆墙”。如目前科研人员多集中在科研院所,真正到企业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非常少。对此,如果能灵活地解决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兼职”的制度藩篱,将会促进科研院所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

  “引才诚可贵,用才价更高。”如何激活作为创新“主角”的人才?钟南山建言在专家引进时要注意,其是否有携带可转化的成果来广州。另一方面,广州有6所医科大学,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对于这一“富矿”需好好挖掘,但目前让人才实现科研转化的道路并不畅通,人才管理的评价制度、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此次计划在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国际新药临床评价与转化中心。目的是打造药物研发评价转化全链产业工程,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控制成药风险,提高研发效能。

  他谈到,广州有华南地区丰富的“千人计划”专家资源,还有大量的科研院所,生物科学的创新基础非常扎实。“要从生物的发现到生物的技术,最后变成生物的经济,这条链通了,转化就不是问题。”

  同时,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资本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投入小但效益大,我感觉转化快了1倍。”钟南山为目前广州在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的投入“点赞”。据了解,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科创委牵头就成立了重大项目协同创新基金,每年投入1亿元支持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转化。不久前,广州更是出台了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政策,设立1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

  “转化的思维和力量还需加强”。钟南山认为,在政企学研金方面广州还有提升空间,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需在生命科学领域形成“一条龙”,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圈”和完整产业链。

  聚焦▶▶重点在“3+1”产业布局上发力

  在圆桌会举行的当天上午,广州国际生物岛建设推进工作大会在生物岛举行。9个国际级重磅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签约,1个高端产业项目动工,总投资超20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及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

  A股市值最高的生物医药企业江苏恒瑞医药成了当天的“明星”项目。此次恒瑞医药签约落户,将在知识城投资建设恒瑞医药研发中心项目,开展细胞治疗相关研究,建成生物医药研发中心、临床实验中心和临床数据科学中心。

  当天的另一“明星”项目是广州科学城本土企业百奥泰生物科技生物岛建设研发中心和营销总部项目的动工。百奥泰致力于新一代抗体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用于治疗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在研产品25个,在《2017年中国生物药研发实力排行榜Top50》榜单中排名第七,8个产品处于临床阶段,是抗体药物研发的“潜力股”。

  无论是从这批项目或是圆桌会上畅所欲言的企业代表,均可以窥得,单克隆抗体药物、细胞治疗、体外诊断、高端医疗器材,“3+1”的产业布局成了广州发力生命科学的重点。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