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关注丨何为中小学教育质量观(492期)

时间:2018-12-04 10:0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质量观,顾名思义,就是在“何为教育质量”问题上的理性认识。由于缺乏对教育质量基本内涵与外延的准确把握,人们往往只能凭借自己对教育实践的感性经验来把握教育质量,从而造成教育质量观方面的误区。

这些误区,既制约着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导致中小学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

01

中小学教育质量即生源质量

“生源决定学校教育质量”“有什么样的生源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质量即生源质量”教育质量观的常见表述。它导致生源竞争现象的普遍存在,不少中小学将教育质量归咎于生源好坏,并且根据学校对教育质量的诉求来选择生源,以提高学校在各类教育质量评价中的竞争力。“掐尖”,就是民间对部分学校争夺尖子生源的形象说法。“生源大战从每年10月份,也就是初三学生刚开学时就已经暗流涌动。为了提前锁定优质生源,不少高中提前派出教师到各初中学校‘摸底’。”学校对生源质量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此种教育质量观又被称为生源决定论。“生源”,意指学生的来源。生源决定论赖以成立的前提假设可归结为:学生的来源决定其入学之初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与能力水平,而这又进一步决定了其在校时的学习表现。继而,学生的学习表现又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集中表现。所以,生源最终决定学校教育质量。来源好的学生表现必然优异,来源不好的学生表现必然糟糕。学校要想提升教育质量,就要优先选择来源好的学生。来源“好”的学生越多,意味着学校教育质量就越能保持在高位水平,来源“差”的学生越多,则意味着学校教育质量将越难以突破在低位水平徘徊的局面。只要学校生源状况不改变,学校教育质量的水平也必定难以发生改变。“学校教育质量即生源质量”的教育质量观,持久地影响着教育实践,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第一,生源被视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唯一途径。有“好”生源才能有优异的学校教育质量,而“好”生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从而导致不少学校为抢夺“好”生源而加入生源争夺战中,使尽浑身解数力图招募尽可能多的“好”学生。由于优质学校在生源争夺上占有优势,而大部分普通学校和薄弱学校在生源争夺上处于劣势,再加上后者主要把教育质量视为生源质量,一旦无法获得“好生源”,就会主观认定生源质量不好,教育质量亦必定难有起色,最终丧失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自信心。

第二,中小学教育对象从面向全体蜕变为侧重少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全体学生打下日后社会生活的基础。这说明中小学教育在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可是,学生受社会和家庭环境、教育资源供给、自身主观能动性等条件约束,他们在入学时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必定存在差异。由于功利思想的驱使,一些学校会想尽办法筛选出在校的“好”学生,集中全力加以培养,“差”学生则大多任由其自生自灭。这将使中小学逐渐背离基础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属性,而蜕变为着力培养少数精英的贵族学校。

第三,中小学过于依赖生源而疏于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生源质量即学校教育质量”的教育质量观,不仅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实施,同时也不自觉地影响着学校领导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假如学校教育质量出现下滑,持有此种教育质量观的领导层与教师就会将其归咎于生源质量,而较少归因于自身的专业素养。长此以往,学校领导层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亦会随之减弱,导致整体的专业素养停滞不前,学校教育质量自然亦不可能真正得到改善。

02

中小学教育质量即教学质量

“广义的教学质量,是指学校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质量。”这种观念表面上看似无懈可击,却难免会将教育质量与教学质量混为一谈。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在我国古代就隐含通过价值引导使受教育者向善发展的属性。在西方,也有学者认为,教育之所以成其为教育是因为它具有某些特性,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合价值性。“教育意味着某些有价值的东西正在或已经以一种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被有目的地传递。”反观教学,通常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指教师的“教”,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所有行为方式;二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所有行为方式。但无论哪种用法,都不像教育那样,把“通过价值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向善发展”看作必要条件。原因就在于,相对教育而言,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或方式,本身并未含有明确的目的。换言之,教学并不必然包含教育特有的价值引导属性。将教学质量等同为教育质量,便会形成“学校教育质量即教学质量”的教育质量观。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