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与高校教育深度衔接

时间:2018-11-28 15:4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目前的关系,就像是两个圆,外相切而不相交,相切点就是高考,但是两个圆内各自关注的内容都没有超过这个相切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不过这个相切点本身可能正是割裂两者的重要原因,打破大学高中教学之间的壁垒,探讨高中高校教育的深度衔接,对青少年人才可持续培养将有深远意义。

  大学主动走进中小学,关注、了解中学的教育情况、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对其人才培养方案或方向作出改善,使其更契合中学生未来发展需要,而高中生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大学教育,使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更好地衔接,这种双向互动更利于人才培养,“不少高中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顾问,但关注的更多是学科价值,离真正的课程实施还有一段距离。”

  从2000年开始,南京师范大学由王建教授牵头组建了一个团队,凭借师范院校的独特优势,开始探索中学教育与高师教育“双向对接、融合互动、交互共享”的协同创新途径;从2013年开始,教育部与中国科协联合推出“英才计划”,在北大、清华、复旦等20所全国重点高校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工作。近年来,一些“地方版”的英才计划也层出不穷,如陕西省教育厅实施的“春笋计划”,选拔优秀高中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江苏省教育厅确定14所普通高中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加强普通高中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等等这些例子。

  但这还远远不够。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大学与高中的结合点仍大多停留在表面。如在学术会议上,参会的中学教师与大学教师一起探讨学术前沿的知识;一些大学常常组织中学教师进行培训,中学也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或者顾问等等。

  在江苏近年推进高中课程基地的过程中,也有不少高中会邀请大学教师作为专家、指导教师或者顾问,但关注的更多是学科价值,离真正的课程实施还有一段距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石中英分析说,高中教育目标的窄化,导致激烈的高中生源的竞争,导致高中学制缩水,导致以高考论英雄的高中质量的外部评价标准,导致产生高考状元情结,“而这就是淡忘了高中教育的性质和核心目的,扭曲了高中教育价值,更为揪心的是导致学生对大学专业学习生活不适应,发展后劲不足等”。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一个趋势,而且这个趋势是必然的,死读书作用不大。”南京师范大学王建教授表示,过去中学学科课程安排紧密,没有时间开展讲座活动等,而现在对学术的关注提高,中学教师希望了解学科前沿的东西,这为高校和普通高中的课程协同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打破大学高中教学之间的壁垒

  “目前大学和中学的合作是自发的、分散的,是不牢固的,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有政策的支持。”王建教授说,政府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包括教研室,应从政策上鼓励,体制机制上支持,提供经费,规定参与的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比例,围绕课题设置一些联合研究的项目,甚至建立协同联合的基地或者中心,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条件。

  高中学校要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在课程标准要求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尽量多地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尝试”机会。多样化的课程与教学关键在于师资,高中老师要关注 并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及专业相关知识,不断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

  “大学主动参与到高中课程的制作,与办‘拔尖班’不同,并不是为了生源,也不是为了‘收什么桃子’,而是推广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但打破壁垒的意义远不止如此。石中英教授认为,中学和大学的衔接共同的愿景是“超越高考”,使中学生在高年级阶段就能够分享大学精神,在培养目标上主要是关注学生在大学的学业成功,关注人格的完善,关注公民的培育。

  协同创新对大学高中深度衔接最有效

  大学和高中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甚至是个国际化的课题,但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不多,不少专家呼吁要从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提出解决办法。

  从教师本身来说,仅就教科研而言,中学和大学的关注点就截然不同,中学教师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方面进行研究,如围绕课标、规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估,针对教学类的研究;而大学教师是面向国际前沿进行研究,如研究数学、中文、地理等领域的学术性问题。

  协同创新可以克服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自成体系、缺乏衔接的弊端。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