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略论我国舆情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时间:2018-11-10 04:4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四、产业引发担忧

但是作为中国特色的舆情产业的发展也引来了来自外界担忧。

(一)烧钱行业

一篇刊发在美国之声上面的文章对这个行业产生的巨大消耗提出了尖锐批评。据作者估算,大概需要中国动漫游戏行业、中国皮具业和中国电子商务行业三个行业在保持最好状态下创造的全部利润,“才能勉强养活这个维稳新产业(舆情产业)的200万员工,并支付昂贵的设备费用。” 在看到中国各级政府对于舆情产业巨大的采购量后,作者提出舆情产业与人类社会其他产业不同,这是一个强化政治控制为目标的行业,“其特点是消耗社会财富,却不创造任何价值。在中国,可以说这个行业是用纳税人所交税收供养、却专门用来对付纳税人,包括看起来似乎不纳税的社会底层。”

而国内媒体对此也表达有同样的担忧。对于政府机构来说,过度的舆情监测必然要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的数据,统计近十年各级政府机关单位采购的舆情监测设备件数如下 :

略论我国舆情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同中央关于舆情的红头文件数目增长趋势一样,地方各级政府对于舆情监测设备的热情也起始于2011、2012年。几乎全国各地的各级政府部门都有发布网络舆情监测的招标或者中标公告。从发达地区的省级行政部门,到偏远地区的县级行政单位,为了采购类似的舆情监测系统,常常耗费十几万到数十万不等,动辄上百万的花费也不少见。而这些投入根本上来自于纳税人的贡献,如果不加克制,势必会浪费大量本来可以用在民生服务上的财政税收资金。目前在舆情监测上过度投资的做法需要引起警惕。“可以说,舆情监测已经成为一些机关单位的又一项烧钱工具。”

(二)网监的扩充

此外舆情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可能会在民众间引起“1984”式的恐慌。“把握舆情”、“实时监控”、“不留死角”……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舆情产品正在逐步深入进宣传部门、国企和各级行政机关。对于网民进行的越来越精准的监测和调查可能会带来舆论场的万马齐喑,最终堵塞民意表达渠道。政府作为行政的主体力量进行适当的舆情监测,了解百姓需求和政策得失,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官员和机构并不是从收集民意服务民众的出发点来思考问题的,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执政形象来监测群众在网上的言行,打着舆情监测的幌子做着舆情打压的事情,扮演了虚拟空间中的“老大哥”。一些典型的作为包括:不惜代价和手段四处删帖、封堵压制不同意见和不利于自己的言行、对异端意见持有人的打击报复从网上转移到网下……媒体斥其为“官僚主义和腐败的表现”。

单就删帖这一项来说,《法制周末》的记者调查发现删帖服务“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完整产业链条。” 由于需求巨大,市场上形成了众多以网络形象经营为外衣、以即时通讯工具为媒介、以网络非法删帖为手段、以虚假网络交易为掩护的非法经营的口碑公司。他们通过相网站工作人员行贿的方式,为其顾客提供非法有偿删除负面信息服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表示,“中国舆情监测市场上更大的问题是舆情应对方面的恶劣行径。一些公关公司会进行删帖,灌水等行为,而且形成了灰色的产业链,业务规模不完全估计可能达到两三千万。”

另外,这种一味去监测舆情,四处删帖救火的现象势必会导致舍本逐末,分散精力,无暇处理现实中矛盾的根源,导致矛盾越演越烈,舆论环境更加恶化。

五、产业面临挑战

我国舆情产业起步较晚,行业还处于市场培育期,产品、技术、设备、服务亟待成熟,参照体系及评价机制亟需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结算的保障性不强。除此之外,我国舆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解决的问题有:

(一)专业舆情分析师储备和培养不足

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专业舆情软件的监测和分析能力不断进步,许多舆情监测机构宣称依靠软件能够解决大部分问题,但是得出结论,仍然需要舆情分析师结合软件数据撰写舆情报告。现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大多数由传统的新闻宣传工作者转型而来,不仅在数量上存在很大缺口,在质量上也让人担忧。舆情分析对于专业性要求特别高。它要求业者有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众多专业基础知识。没有这些专业训练,便不可能有真正的舆情分析。但是这些人才到处都欠缺,遑论兴起的舆情分析。所以,这个行业缺乏基本的人才储备。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