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五岁“牛娃”简历刷屏 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时间:2018-11-09 22:1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标题:五岁“牛娃”简历刷屏 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0

五岁“牛娃”简历刷屏: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五岁“牛娃”简历刷屏: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最近,一份五岁“牛娃”的简历在朋友圈刷屏。

这是一份“幼升小”的求学简历,“牛娃”坐标上海,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生,在外企担任高管,典型的高知、高收入的中产群体。

这对父母为自己的孩子制定了几乎严苛的教育计划,使这个五岁的小朋友拥有了远超其生命经验和认知范畴的“超能力”:“识字量累计近3000” “年阅读英文绘本500多本” “足迹遍布国内外数十座城市” “每周写三篇英语日记”……

五岁“牛娃”简历刷屏 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这份简历无疑折射出中产阶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及其浓重的焦虑:为了不使后代跌出中产群体,或者进一步实现社会阶层的跃迁,他们变本加厉地垄断教育资源,将教育视为家庭保值增值的工具。而优势教育资源的日趋集中,必然带来阶级固化与社会板结。

由活字文化策划出品的书籍《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中,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于时语通过对美国精英教育的多年观察、思考,向读者提供了“拼爹资本主义时代”中教育资源和社会分层之间关系的分析和解读,同时也为中国教育提供了反观自身的思考空间。书中涉及的美国精英教育竞争低龄化、入学政策公平性、公共学校教育质量等问题,与中国当下面临的教育及社会问题有紧密的相关性,以之为鉴,或许我们能对中国教育自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大学教育与美国的阶级划分

本文选自《攀藤而上:常春藤名校与美国精英教育》

作者 于时语

进入21世纪的美国,最主要的社会趋势和危机,是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增大。这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无论民主党自由派还是共和党保守派,都以此作为政治议题,并开出各自的药方。然而,近二三十年来,历届政府使出浑身解数,社会分化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却有增无减。作为当代美国的首要特征,这一点也是在介绍美国教育体系之前必须说明的社会现状。

作为新兴的移民国家,美国没有欧洲传统的世袭社会阶层的包袱。美国社会阶级的划分,一直是基于族裔、宗教和肤色:社会的最高“种姓”,是缩写为WASP的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新教徒(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其次则是天主教白人、犹太人以及以黑人为代表的各色“有色人种”。可以说除了WASP,其他都曾经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歧视压迫的弱势群体。美国历史上的黑社会组织,往往反映了这样的弱势地位,以天主教爱尔兰人、犹太人和意大利移民各自的黑社会组织为典型。而被长期奴役的美国黑人,则一直是最低的社会“种姓”。

半个多世纪以来,除了大批进入美国繁衍的拉美裔,这一不平等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犹太人和天主教爱尔兰人都已成为美国的强势族群;奥巴马作为第一名当选总统的黑人,更是美国社会种族色彩淡化的里程碑。虽然美国南部的种族主义残余势力依然顽固,种族偏见和歧视在全国范围里毕竟是过街老鼠,随着见怪不怪的族间通婚,移民“大熔炉”日渐货真价实。

在族群分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际,美国的贫富两极分化却不断加大,经济和文化地位决定的“阶级”差异日益明显。《纽约时报》在200556月刊登了一系列社会案例调查,详尽介绍和分析了这一社会阶级日渐深化固化的趋向。从2013年到2014年,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主持,针对贫富两极分化,《纽约时报》开展了名为“大分界”(The Great Divide)的长期系列讨论。大量研究和数据都显示大学教育机会是这一“阶级分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美国历史上不乏贫富差距巨大的时期,例如1920世纪之交垄断资本兴起时。近年来的两极分化则出现令人不安的新现象,即美国传统的社会地位高度变动性开始显著弱化,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日益固化,向“龙生龙,凤生凤”的“拼爹”社会过渡。多项社会调查显示,美国下层阶级的下一代子女进入中上阶层的机会,实际已经低于加拿大、法国、德国和北欧各国。穷人子女的社会上升通道不断紧缩,“美国梦”日益可望而不可及。

五岁“牛娃”简历刷屏 儿童教育已全面进入“拼爹资本主义时代”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