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里的初一特权班陷漩涡

时间:2018-11-06 20:2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学校:苦衷与突围

10月28日,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世华连夜从合肥赶回了芜湖,为了向记者说明苦衷。

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两个月里,他的心始终揪在子弟班,因为这个“对学校最大的影响,至今没有消除”。

4月17日市政府正式下令停止萃文中学招生后,分管教学科研的王世华便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数十位教师的联名信一递再递,最后都落在他手里。还有一位老师甚至将浙江大学的请调函一并捎上。

子女入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学校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如果承诺兑现不了,学校情何以堪,何以招纳人才,安定人心?”

为了支持市里的这次均衡教育改革,王世华说,师大已经付出了代价。这包括,没用市里一分钱建起来的新的初中部大楼,现在空置浪费;因为停招而导致初中老师的安置问题;毕业学生的实习也将面临困难,师范也需要完整的附属教育序列来提供实习基地。

惟一退步不得的就是子弟入学的问题。

群情激动的教师们,甚至想出了到市政府静坐抗议的法子,王世华苦口婆心地在一线用几乎哀求的口吻劝阻大家。

从5月开始,学校大会小会开了无数,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形成了一份名为《关于举办安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报告》,签发日期为5月24日,同步送达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政府,在给市政府的报告,尤其用了“商请”的字眼。

主要内容是希望在取消的萃文中学的旧址上,利用原先的资源,重新举办一所公办附属中学,严格规范义务教育性质,杜绝跨区招生。惟一的附加条件,是希望师大教工子弟在此学校就近入学。

王世华认为师大已是仁至义尽,“只要答应,哪怕我们师大自己出钱,出力,不要市里掏一分钱都可以。”

整整两个多月后,8月1日,芜湖市政府回函,名为同意,但附加了一个实为不同意的条件,“校址必须在城南新校区”。

“先不论新校区远在十里之外,而且尚处开发,无任何的配套资源,就是8月1日起平地建楼,也赶不上这一批孩子开学了。”

家长们退而求其次地将自办子女班的建议,摆在了台面上。“学校还能怎么办?”

王世华想不通,为什么芜湖地方的领导就想不通?“师大的人才就是芜湖的人才,稳定师大,也就是稳定芜湖。”

王世华副校长和校长亲自去了市里,想和领导当面沟通沟通,但领导不在,于是给秘书留言,“随时等候市领导的接见。”

政府:开弓岂容回头箭?

师大子弟班的难题就这么亮堂堂地摆在市教育局的桌面上。

芜湖市教育局何副局长说,“这是均衡教育改革至今,惟一的硬钉子。”

7月份,子弟班的事情被网络披露后,引发了市民的如潮批评,教育局第一时间表态要调查后,已经三个月了,等不到结果的市民便将矛头对准了他们。

教育局最担心的是损害了政府推行均衡教育改革的公信力,“这是市里常委会亲自定下的政策”。

芜湖是全国先进的课程改革试点市,去年高考的好几个指标都是全省第一,另外还是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市。惟一的短板就是这个均衡教育改革的滞后,尤其在附近铜陵县的均衡教育改革被树为全国典型后,这个弱处显得扎眼。

2005年年底,市里专门开了专题研讨会,嘱咐教育局拿改革对策。这一改革在教育部一位副部长的造访后,迅猛提速。

本来讨论的时间表是五年,较之铜陵的十年速度已经够快了,“可是文件出来却成了两年,大家一看,很惊讶。”教育局一官员说。

“市教委要我们拿意见,我们心想,领导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就是下狠心弄。”何副局长说。

铁腕取消三所重点初中的举措,遂强势出笼,“也有人觉得我们刹车太快了,等于半年有个大转变,本来以为有个缓冲期的。”何副局长坦言。

但她强调,重症须下猛药。1994年由公办变身民办身份的这三所重点初中,多年来,因为高昂的择校费,引得民怨颇深。早前,为了公平起见,教育局搞了不少改革,譬如电脑抽号,抓阄,但终究敌不过关系、人情、领导条子。

“原先也考虑让这三个学校搬迁到新区,但又一想,按照家长追捧的热情,搬到哪还是择到哪。索性停了。”

师大老师的反对意见,何副局长早有耳闻,对教师们的理由,她竟倒背如流,最后归于一句,“你这是小局,不是大局。”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