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33年培养5000多名澳门教师,华师这样把课上到澳门去

时间:2018-11-06 20:0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0月30日晚,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在澳门举行研究生学位授予仪式,1名博士生和38名硕士生身着学位服,郑重从校长王恩科手中接过证书,正式毕业了。看着眼前的热闹场面,70岁的澳门中华教育会(下称“教育会”)副会长李沛霖陷入回忆。

33年前的他想不到,与同事到华师的一次拜访,竟开创了内地高校在澳门设立教学点的先河,此后超过70%的澳门中小学教师在当地接受华师培训,整体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33年前的他想不到,与同事到华师的一次拜访,竟开创了内地高校在澳门设立教学点的先河,此后超过70%的澳门中小学教师在当地接受华师培训,整体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日前,南方+记者独家跟随华师一行来到澳门,采访在澳门培养出来的“华师人”,重温这一粤澳教育合作的典型样本,聆听各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下,对教育发展的新思考。

  把课上到澳门去

  “爸爸,祝贺你毕业啦!”郑焯基是今年唯一毕业的博士生,刚走下舞台,只见5岁的女儿摇着彩旗兴奋地扑上来。

  过去10年,郑焯基一边在澳门培道小学做英语老师,一边在华师澳门教学点攻读硕士、博士。白天时间用来工作和照顾家庭,课业重时,他凌晨1点睡早上4点起,“掐头去尾”挤出时间钻进书中。“华师把课上到澳门,让我在职读书有了可靠保障。”他说。

  其实,“把课上到澳门去,提高在职教师水平”正是华师多年来在澳门办学的朴素想法。

  1984年3月改革开放初期,时任教育会秘书长李沛霖和同事奔赴广州,寄托澳门教师群体的心声,手握新华社澳门分社推荐信,直接推开华师教务处的门,希望华师能协助澳门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办教育专业文凭课程。

  “当时,澳门近80%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教师水平低、待遇低、地位低,严重时每年流失三分之一的教师,直接影响到澳门教育的根基。”教育会现任会长、澳门镜平学校副校长何少金回忆,那时澳门只有一所东亚大学,主要面向香港和东南亚招生,澳门学生人数少,且不开设师范课程,而望向内地,更没有内地大学到境外办学的先例。“没想到,华师竟然一口答应了。”她说。

  经过多方推动,1984 年 8月,广东省高教局批准华师等广东高校在港澳举办高等函授教育。还提出要求:“在港澳办函授要注意结合港澳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985年3月,华师主办、澳门教育部门和教育会协办的教育专业函授专科班在澳门成立,成为内地大学在澳门开班的首个课程。华师为澳门在职教师“量身定制”为期3年的课程,每年4次、每次2周派出教师到澳门面授,澳葡政府承担120名注册教师的全部学费,其余学员学费由热心人士赞助。同年,华师主办、澳门业余进修中心协办的中文专业函授本科班也开学了。

  “第一届开班时,我预估只有20人参加,结果却达到了166人,都是澳门各校的校长、主任和教学骨干。”牵线人李沛霖当年也成了华师学生,此后获得教育学学士学位。至此,华师作为首个在澳门开设办学点的内地大学,创立“澳门政府行政管理,内地大学负责教学”模式,为其他内地大学所借鉴。

33年前的他想不到,与同事到华师的一次拜访,竟开创了内地高校在澳门设立教学点的先河,此后超过70%的澳门中小学教师在当地接受华师培训,整体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33年培养5000多澳门“华师人”

  “进修机会来之不易,澳门教师和想执教的人们报名踊跃,我直到1990年才报上名。”何少金说,当时很多学员听不懂普通话,就先在课上录音,课后找人帮忙重听复述,再补充笔记。华师文学院退休教授陈一平回忆,澳门班的讲台上常摆着100多台各式各样的录音机,第一次见时吓了一跳。

  “我当了华师澳门班3年的旁听生。”教育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澳门商训夜中学校长郑洪光笑着说,当时他的妻子报名培训,但工作忙常赶不及上课,于是郑洪光带着录音机去课堂,自己现场听课,回家放着录音再给妻子讲一遍。“由于是在职培训,当时不少学员下午6点钟下班匆忙赶来,课上到晚上10点也来不及吃饭。”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