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中国艺术教育的破局与开局

时间:2018-11-06 18:1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11万川美考生争取1500个名额,8万国美考生争取1600个名额,4万央美考生争取800个名额,这就是2018年的中国艺考现状。

  在中国美院建院90周年展上,许江院长说了这样一句话:“90年的实践,45000师生的追求,缀成三面猎猎飘扬的旗帜。”

  一句话道出了国美的历史,却也透露出了一个不争的残酷事实:90年,一所美院90年历史中招收学生的总数,才刚刚达到2018年这一年国美考生数量的一半。

川美2018年招生考试阅卷现场

川美2018年招生考试阅卷现场

央美2018年招生考试阅卷现场

央美2018年招生考试阅卷现场

  数公里的考生排队现场,壮观的考试现场和堆成山的考卷,这样的艺考和招生状况,在中国,已经持续了10年以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常常对他的外国朋友们说,在中国搞艺术教育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首先是数量。

  2017年,80岁的法国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来到中国杭州,专门拍摄中国艺考纪录片而来,他非常震惊,难以想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多人希望学习艺术。

  巨大的考生数量,巨大的艺考规模,使得中国艺术教育具有不同的意义。当然,无论东方西方,共同面临着艺术的市场化、大学的体制化、感情的贫困化,艺术教育和美术学院的未来话题已经不止是中国的问题,此时,如何在这样种现实状况中讨论艺术教育的未来?如何重塑艺术的创造、艺术的教育?成为全世界艺术教育界持续讨论的话题。

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现场

许江在会会议现场发言,阐述21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可能性探讨

许江在会会议现场发言,阐述21世纪中国艺术教育的可能性探讨

  在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建校百年,中国美院建校90周年,鲁迅美院建校80周年的年度里,艺术教育的话题在中国似乎特别具有代表性。刚刚,中国美院就在中国美术馆组织了一场名为“Panel 21: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的论坛,邀请了来自世界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专家,共同探讨艺术教育未来的可能性。

  艺考:让答案在风中飘荡

  把鲍勃·迪伦的一句歌词“答案在风中飘荡”作为艺考考题,让学生在6个小时里调动他的社会感知和对这句歌词初步的文化思考创作出来。把 “幸福指数”作为考题,这个今天中国人都在关怀的关键词,也是世界性的课题,让考生通过关于此主题之下的关键词用图像来表达,这是2018年中央美术学院艺考的用意。

范迪安在现场发言

范迪安在现场发言

  “这些年我们更多地加强了学生对社会感知的表达,而且逐步上升到他对文化的思考。”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作为论坛首个发言嘉宾,触及了中国艺术教育中最具体的问题,中央美术学院近两年在艺考考题中的转变已经不再纯粹要求考生表达物质性的形态。

  这样的改变,央美并非是特例,近两年的考题中,各个美院的考题也会涉及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川美考试就涉及了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与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国美招生也在2017年要求考生根据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完成一幅主题画创作。央美中国画学院更是要求考生自作咏春七绝一首。

中国艺术教育的破局与开局

  看到这样的考题,让早已毕业的美院前辈们讶异的同时,也暗自庆幸自己生早了10年,才能遇到一道简单人物组合的考题:“一个爸爸拉着行李箱,妈妈抱着小孩在火车站”。

  否则,如果恰巧背不出那几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那就只能让“答案在风中飘荡”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现象学的考试,让学生的天赋、修养和系统性思维能够在一张简单的画面中呈现出来”范迪安说,如今的艺术招生正在努力寻找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中,这样的现实条件就决定了中国艺术教育要解决的几个问题:首先是如何更好地选拔人才,选拔之后让学生以怎样的出发点进入这个教育空间。在信息时代、图像时代,如何让学生敏感地把握时代特征,在新的起点上寻找方法论,则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后的另一个大课题。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