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的缺位与补位

时间:2018-11-06 18:1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摘 要:高校资产是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基本物质保障,是高校跻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支撑。由于历史遗留问题,高校资产管理积弊诸多,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主要表现在:意识淡薄,资产保值增值乏力;体制松散,缺乏规范;手段落后,效率低下;基础工作不牢,账实不符。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针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缺位分析,进行相应的补位势在必行。借鉴组织文化理论,将补位逻辑细化为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出发,提高资产管理的效果、质量、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资产管理;“双一流”;高校;缺位分析;补位逻辑

  针对国家当前的“双一流”标准和评价方式,不再有终身制模式,更多的是进行市场竞争模式的评定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然面临着全面改革,以全新的姿态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办学竞争,那么盘活现有资源,用好增量资源,就成为高校普遍的发展思路。而无论是现有资源还是增量资源,高校资产都是重要一环,会成为未来高校提高竞争力的主力。不仅如此,高校“十三五”规划中的资产管理工作也必然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高校资产管理除去历史遗留问题,还存在着多方面问题,这些历史积弊已经越来越成为高校突破性发展的瓶颈,这必须引起高校重视。如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高校现阶段“双一流”建设的需要,通过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优化高校资产的配置和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争创“双一流”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一流的企业,必然需要一流的管理,对于高校而言,也不例外。高校资产管理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良好的资产管理为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保障

  人、财、物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三条基本主线和基本单元,其中人是灵魂、财是重点、物是基础。高校资产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现阶段,许多高校对“双一流”建设的理解存在一定片面性,十分重视人和财两方面,将“双一流”建设的相关工作主要放在了教学口和学生口,而没有将普通管理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看重点是学科建设,然而实际上涉及到了教学、科研、管理的各方面。 “双一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必然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而资产管理不仅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础支撑和保障。此外,高校资产本身也是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当前,优化高校资产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强化市场参与意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资产的价值升值,已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这些都将对“双一流”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2.强化资产管理有助于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长期以来,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缺乏有序的管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贬值和无形流失,这已经成为高校自身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的瓶颈,也是高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症结所在。高校竞争力是一个多元素相互作用的合力表现,优质的人才和生源固然是关键,高校的固定资产和物质资源作为竞争力的重要物质载体和具体体现同样不可忽视。高校的资产涉及楼宇馆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有形资产和对外投资、股权、股票等无形资产,这些资产最终体现为高校办学过程中运行的自我控制力和推动力,保障高校的价值实现和职能履行,是高校发展活力的源泉和竞争力构成中重要的保障因素,也是“双一流”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在需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资产管理的缺位分析

  高校资产管理若要实现与“双一流”建设的无缝对接,就必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缺位分析,这是对现阶段资产管理进行完善、优化以及实现补位的前提。概括而言,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资产管理意识淡薄,资产保值增值乏力,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资产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由此所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根深蒂固,表现为局部利益统领全局利益、被动接受为主、主动争取鲜有。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对于折旧、盈亏和合理使用及报废方面的规定模糊,最终导致高校普遍比较重投入、轻管理,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管钱和管物严重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设备损坏、据为私用、遗失或去向不明现象相当普遍;对一些仍然运行良好的设备进行报废以及在报废时残值评估偏低等现象,均造成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对一些昂贵的大型设备缺乏跟踪管理,有的甚至长期闲置无法利用,造成资源使用率低下。

  2.资产管理体制松散,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管理制度缺乏规范标准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