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故事|北京海淀小升初的战争:“中产教育焦虑”如何破?

时间:2018-11-06 13:0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女儿五年级结束时没有获得“上岸”机会(提早被重点中学录取),甚至连本可以获得的参加点招考试的机会也因为我消息闭塞没有获得。我一方面尽力埋藏起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另一方面打起精神不断鼓励女儿继续坚持,让她相信自己的努力会有回报。

女儿六年级这一年我们就是在重重压力之下煎熬着和坚持着。有很多个夜晚我在跟踪学习家长群发布的有关升学的讨论中睡着,睡梦中突然醒来发现自己手里还握着手机。我先生则发挥自己写作功底强和电脑好的优势,在远方承担了为女儿准备简历、网上填报等工作。值得欣慰的是女儿虽然也焦虑但一直在踏实努力。回国三年来校内学习优异、全面发展,为自己赢得了三年海淀区“三好学生”和北京市“三好学生”的荣誉,同时校外培训也非常刻苦,各种竞赛和杯赛屡有收获。

故事|北京海淀小升初的战争:“中产教育焦虑”如何破?

我对北京小升初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来越明白决定最终升学结果的除了孩子真实成绩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虽然我对女儿的实力是有充足信心的,但对她小升初的最终结果却是焦虑与日俱增、越来越没有底气。

海淀区的小升初分登记入学、特长和公办寄宿以及派位三个阶段。女儿如果在前两个阶段没有被录取,到派位阶段就只能被派到我们这个“绝望学区”的初中了。四月底小升初登记入学正式启动了,最煎熬父母的时间开始了,我真实体会到度日如年的感觉。登记入学又被家长们通俗地称作 “摇号”、“中大奖”,我虽然心怀期待,但女儿没有摇中也是我意料之中的事。但对于一个12岁的孩子来说,能够平静看待身边成绩普通的小伙伴“中了”市重点不是件容易的事。女儿的烦恼和焦虑被我费力引导到静心准备公办寄宿的笔试和面试中去了。在帮助女儿准备面试的过程中,我常常对比自己做过的博硕士招生面试,感慨小升初的面试不比博硕士面试容易。

就这样一天天熬到5月26日,终于喜从天降,女儿凭借综合素质优异被一所市重点中学录取了,如愿升上理想的中学,小升初的征程就此戛然而止。作为一名几乎未曾“陪读”和辅导、信息相对比较闭塞的“兼职”母亲,女儿最终能在小升初的惨烈竞争中胜出让我感慨万千。

我把女儿的成功主要归结为她的悟性和拼搏、老师和同学的支持和肯定、家长圈中几位好朋友无私的信息分享和引导。与很多孩子相比,女儿小升初的征程算是很让父母省心省力的,我们也被朋友们戏称为“上辈子拯救过宇宙”的幸运父母。作为高学历海归父母,我们真正给予女儿最大的优势,可能是言传身教给她的自立自强和默默拼搏的精神,以及对环境较强的适应能力。

故事|北京海淀小升初的战争:“中产教育焦虑”如何破?

这几年在为女儿排队报课外辅导班时常常听到一、二年级的家长自责没有更早、更多地为孩子报课外培训班,似乎人人都觉得自己起步晚,人人担心“输在起跑线上”。伴随着教育部门提倡的教育减负和素质教育,所谓的“中产教育焦虑”有增无减。

是不是国外就没有这种“中产教育焦虑”了呢?在美国访问时我也曾跟当地的华人同仁探讨这个问题。事实上在美国华人中产父母如果想实现送孩子去常青藤大学等名校的梦想,花在子女教育上的费用和精力也是非常惊人的。他们往往积极主动扮演子女教育经纪人的角色,早早就为孩子的教育做出规划,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比如为孩子报名参加特长培训和高级别竞赛、名校夏令营等,为子女的教育也是动辄投入数万美金购买乐器等物品。“中产教育焦虑”的确折射出国内外知识分子父母对于子女教育比其他阶层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