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22 08:42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郭雅锋 评论“前”字网页 2019-08-05 19:57:17
前:粹382,由大道、通道;脚趾——止、脚;膝盖,三部分组成。佚698,由两部分,脚趾——止、脚;膝盖,组成。整个表意,是脚掌,在膝盖的前面,特别是粹382,是指在大道上,脚趾处在膝盖的前面,视图,表面是在运动前进。本义:脚掌在道路上运动保持在膝盖的前面,就是向前行进的意思,也表示在前、向前的引申。
成品 评论“前”字网页 2019-06-04 01:02:41
《前(歬)》甲骨文从行(行进)从止(脚)从舟,构形之义表示以船代步前行,有的甲骨文简化字形从止从舟,并在“止”的周围加“几点”指示符,以示水行;金文就此写成了“歬”,楷书写成了“前”。本义:乘船前行,引申义前进、前方等。古时造字,脚(止)踏地曰之,表示前往它处,脚(止)踏舟曰前,表示以船代步前往它处。在“前”字构形中并不存在“纤绳”,所谓纤夫,未免牵强。
小白一个 评论“前”字网页 2019-04-08 22:14:27
站在舟上,所行的方向就是“前”
松夏 评论“前”字网页 2019-02-07 16:25:59
尘飘扬2016-3-10 17:12:25講的前:凡,凡是;止,脚;行,大路,行进。凡是脚正在路上走的就叫前。在大路上倒着走的是现在人吃饱了撑的
龍粑 评论“前”字网页 2018-12-30 11:27:12
甲骨文的 前=辵+舟,辵就是行进,意为行进的小船,这个行进方向即为前,这个过程即为前进。别想太复杂,行+止=辵,前是在这个基础上加舟,故而没有 行+舟 这个简化的写法。
复婴 评论“前”字网页 2018-07-20 19:16:02
前从止舟刀,止是停止,停止的船,刀割开系船之绳,船行为前。又甲骨文中,上半部非止字,而是水波纹,同益上半部,水中的船,刀割系船之绳,船行为前,前从水舟刀。本意是脚步向船一样向前行进。
老詹 评论“前”字网页 2018-07-06 00:06:43
汉字的字体历史前人说的很清楚,唯一秦汉都有王次仲,一前一后,有点混淆,还有王次程邈到底谁创隶书,也有点困惑,其实是不矛盾的。古代非常明确的是今文自隶书始,隶书改自仓颉古文,仓颉古文即壁中书蝌蚪文,为仓颉所创。近现代否定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障碍是神迹的记载,仓颉、王次仲都是,还有所谓的“众人造字”,现在去实地考察,这些遗迹依然存在的(不是人造景点)。不管现代意识承认不承认,传统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清晰的认识汉字、认识华夏文明、认识我们自己祖先留下的辉煌遗产的路,据此可以看清一切,舍此上下求索而无方。现代意识去划分甲骨文、金文等等,用字体的承载媒介去分,本身就是一种混淆,商也有金文,周有,春秋战国都有,文字的关键是源流与变迁的关节点,谁带来的变化。不看源流、否认创制者,就是掩盖住了文字演变的关键。
老詹 评论“前”字网页 2018-07-05 23:52:29
三体石经古文的:前、遊,都是yan这个字根,具体写法很像“止”,但仔细看是完全不同的,是三个线头+一根飘带,就是扎在(杆子上的)旗帜。yan在小篆里面是“方+^(表示指向)”简改自商甲骨文(旗帜上扎着一个飘带+一点指事)。这样:舟随旗指为"前“,幼子挥旗为”遊“,足随旗行为“旋”。汉字的源头是仓颉所造古文,在孔子的春秋时期有发扬光大,后汉武帝时期壁中书出古文(蝌蚪文)并为曹魏三体石经所继承,非常的正,严谨精密。关键是隶书直接更改自仓颉古文,为秦王次仲所作,后程邈又有修改,即我们现在看到的秦统一前不久的诸多秦简字体,后来有波磔的隶书是东汉灵帝左右同名王次仲创,汉末蔡邕精通,所谓八分(笔画左右分开之势)。小篆的前身是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再往前有周宣王时期籀书,他们都是以古文为主,但是融合了部分商甲骨文的写法。所以对比遗存总数不多的石经古文就会发现,隶书某些字比小篆更接近古文,如果不是程邈对王次仲初创的隶书又做了修改,隶书和小篆的一致性可能不如现在。甲骨文目前只破解了四分之一,说明他大体上为弃用文字,以甲骨文为主流是错误的,以甲骨文为最早的源头更是错的,会导致推翻许慎以后的文字主流,把文字学导入死胡同。
海恩 评论“前”字网页 2017-11-22 0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