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开创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荒山变绿洲昆明东川抓实生态修复走活转型发展“一盘棋”

 

开创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 荒山变绿洲  昆明东川抓实生态修复走活转型发展“一盘棋”1

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20.77%上升到2020年的40.55%;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65%;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4%……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今,这里成为我国成功治理水土流失的缩影。让我们走进东川,一起去探寻这片山河的绿色蝶变。

开创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 荒山变绿洲  昆明东川抓实生态修复走活转型发展“一盘棋”3

靠山吃山,长期无序开发导致生态灾难

地处云贵高原北部边缘的东川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蜿蜒流淌的小江一路奔流汇入金沙江。东川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天南铜都”之称。东川区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长期的伐薪炼铜,使森林资源遭受毁灭性破坏,加之特殊、脆弱的地质构造,使东川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极度脆弱的贫困地区。

据了解,东川境内自西汉以来长期开采矿产资源,伐木毁林后的穷山秃岭岩石大量裸露风化,山体到处崩塌滑坡,泥土石块不断随水流往沟床聚集。

一直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成为东川发展之痛,尤其是小江流域泥石流灾害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建设、威胁人民群众安全的隐患。东川境内不足90公里长的小江流域两岸,有灾害性的沟谷型泥石流107处,小规模坡面型泥石流更是难以计数。

数据显示,在国土面积1865.8平方公里的东川辖区内,水土流失面积一度高达70%,1985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仅为13.3%。

在东川因铜而兴、因铜而衰的发展历程中,东川铜矿曾被列入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开发项目,东川1958年设地级市,至1999年因矿产资源枯竭而降为区县级。2001年,东川矿务局宣布破产。2009年,东川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

对饱受自然灾害的东川人而言,回首过去总有一言难尽的痛,长期无序开发矿产资源带来的满目疮痍、山河破碎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

开创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 荒山变绿洲  昆明东川抓实生态修复走活转型发展“一盘棋”2

爱山护山,抓实生态修复换来绿水青山

如何在改变破败和贫穷面貌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历届东川党委、政府面临的重大考题。近年来,东川以生态修复为打破制约瓶颈的突破口,用实实在在的爱山护山举措让荒山秃岭展露新颜。

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东川首创国家专利“漏斗底鱼鳞坑整地”技术,破解海拔1600米以下干热河谷区域造林难题。创新“0433”营造林验收机制,即造林资金第一年不支付,第二年3至4月验收合格后支付40%,第三年和第四年各支付30%,破解造林栽植率、成活率和保存率不高的问题。

在华新水泥(昆明东川)有限公司一矿区,截至目前,公司已投入矿山植被恢复绿化费用达1000万元,完成终了开采平台植被恢复面积约70867平方米,采用管道喷水进行种植浇灌, 矿山植被成活率在95%以上。

着眼“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目标,东川以荒山荒坡、城区面山、交通沿线、公共绿地造林绿化,生态廊道建设等为重点,持续打好生态修复接力战,“十三五”期间完成营造林13.2万亩、义务植树392万株。2020年,东川区森林覆盖率上升为40.55%。

同时,东川区对蒋家沟、大桥河、石羊沟等28条泥石流沟及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开创了“工程治理与生物治理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开发良田1833公顷,将深沟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截至2020年底,东川拦蓄和稳定泥沙约3.7亿立方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983.5平方公里。

监测数据表明,东川区2013年至今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全区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良好。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9.4%。

东川区副区长何宗良表示,随着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土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山体越来越绿,水流越来越清,区域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东川这座一直背负着沉重生态包袱的资源型城市正在日益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