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10 13:15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木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刘宁身披木兰戎装,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上为孩子们讲述木兰传说故事。
堌窑陶器传统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广生在制作陶器
《鱼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改新正在组装鱼灯
在华夏大地的中部,河南虞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繁星般闪耀,它们是虞城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岁月长河中传承不息的瑰宝,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与发展。截至目前,虞城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9项(其中,1个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9个项目列入省级名录、61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
虞城非遗的多元画卷
虞城的非遗项目种类繁多,每一项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民间多层剪纸、果蔬雕刻、木叶画、罗氏传统制艾技艺、杨氏糕点传统制作技艺……其中,木兰传说堪称虞城非遗的标志性存在。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而虞城作为木兰的故乡,围绕这一传说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间口头传承的木兰故事版本,到以木兰为主题的戏曲、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无不展现出木兰传说强大的生命力。这些艺术作品在虞城百姓的生活中代代相传,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木兰相关的表演总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人们通过这些表演,传承着木兰的爱国精神和孝悌美德。
中国人对于剪纸有着特殊的情怀,无论是年节时张贴的窗花,抑或是结婚时耀眼的“囍”字。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在民间艺人贾艳梅的手中就能变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贾艳梅剪纸题材广泛,既有象征吉祥如意的花鸟鱼虫,又有反映民间生活的劳作场景,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融入每一个剪纸作品中。贾艳梅创新了“分层叠加剪纸法”,将绘画技法融入剪纸中,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力,在她的剪刀下呈现出来的剪纸艺术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作品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与此同时,她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与推广工作,将老家朱庙村打造为专业剪纸村,现已有五六十户妇女学习剪纸技艺,闲暇时剪纸补贴家用兼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剪纸作品不仅在本地深受喜爱,还作为虞城的特色文化礼品,走向了全国各地,向更多人展示了虞城剪纸艺术的独特韵味。
在新文化的推动下,虞城县积极将非遗与现代文创产品相结合,推出了300余件文创产品,面塑、鱼灯、糖画、果蔬雕刻等吸引了大量群众参与和体验。例如,吹糖人不仅在国内获奖无数,还走出国门,在美国等国家展示,受到国际友人的盛赞。
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虞城非遗传承的历程中,传承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守护着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君自幼便对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和学习各种雕刻技巧。后来,他将目光聚焦在了果蔬雕刻上,发现这种将食物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技艺,有着无限的魅力。于是,他毅然投身于果蔬雕刻的传承与发展中。
走进武君雕刻工作室,到处摆放着他的作品。一个个普通的果蔬,在他的刻刀下,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以南瓜为材料雕刻的寿星,灵动的神态和层次感展现得栩栩如生;以萝卜为材料雕刻的花朵,花瓣的薄如蝉翼和花蕊的细腻,让人惊叹不已。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
为了更好地传承果蔬雕刻技艺,武君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展览。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内外的食文化博览会上展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果蔬雕刻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武君介绍道。
人才培养是传承传统技艺和创新的最佳路径。为了更好地培养艺术人才,虞城县采用“师带徒”和“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夯实人才储备基础,提升艺术人才专业水平。“仙脚丫”千层底布鞋手工制作技艺是虞城县秉承“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理念,积极打造非遗精品和培育非遗传承人才的一个生动实践。为了让灿若繁星的非遗薪火相传,努力培养非遗特色人才,非遗工坊开设特色培训班,结业后的村民可通过灵活的计件工资、兼职或全职等多种形式,真正实现了“离地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工作状态。目前,已带动周边几个乡(镇)500余人参与布鞋加工。不仅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也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了非遗力量。
非遗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虞城的非遗正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