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宁都县十大民俗文化

 

1、宁都大沽古教花灯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

  宁都大沽古教花灯(第四批省级)大沽古教花灯,于清道光一十三年起源于大沽乡的古教村。据村人相传,是年村中发生大旱,农作物无以耕种,人畜饮水也很困难。随后,村子中人畜患病,全村处于岌岌可危之中。此时,外地来了一位刘姓青年,带领村人制作花灯,进行祭祀活动。灾情得到缓解之后,从此花灯便在这个村流传了下来。村人为了纪念这个为村子带文化的年青人,便用这个年青人教授的花灯,每年以纪念“青年祖师”的形式,纪念这位年青人。按时间推算,项目从起源到现在有100多年的历史。项目在传承过程中,在“文革”时期曾经停止了十年。项目从起源至今,其传承区域以古教村口为主,大沽村的仙石下、何脑、蝴蝶再等地也有传承,其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与古教一致。古教花有典型的区域性特征。是当地人为纪念自己所崇拜的人,而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表现形……[详细]

2、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

  宁都刘坑竹马灯舞(第四批省级)宁都刘坑竹马灯舞,是一项非常独特的,为祭祀活动而兴起的舞蹈习俗。传承在江西宁都刘坑村。既87岁的传承人罗科海回忆,他们懂事起,听老辈说,项目是为禳神祈福,从现在本村委会的七里村小组请师傅来教授,七里师傅又说,是清朝中后其从宜黄学来的,而宜黄又是从四川灌口“清源祖师”那里传来的,相传有上千年历史。“文革”中断十年,1977年恢复。整场活动,以其中的武功舞台表演的“洗马拆牌”为最核心的内容。“洗马拆牌”,这是一项融武功与舞台表演为一体的民间舞蹈习俗。从洗马生活场景模拟,到武术动作表演,都富有舞蹈美感。动作刚劲有力,有着力和技的美。情态照应,传神准确。动作变化、过度、排列、造型都有自然顺畅之美。刘坑马灯舞习俗,包含着浓重的客家情绪,对于客家研究有资料价值;是一项独特的……[详细]

3、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

  洛口南云竹篙火龙(第二批省级)宁都洛口南云竹篙火龙形成和保留在宁都洛口南云村。这里位于宁都北面的65公里处。南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在这里居住着因战乱而南迁的卢氏家族。为抗击瘟疫的侵蚀,他们创造了竹篙火龙这一象征力量和抗争的形式。瘟疫消失后,他们将这一活动形式保留了下来,并不断的改进,以资纪念和娱乐,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项独特的、不可多得的民俗文化式样。竹篙火龙活动,包括火龙虎的制作,火龙虎活动的仪式及其表演等两大部分,其活动形式的古朴、雄浑、绚丽,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的美。对竹篙火龙的抢救、保护、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是其独特、古朴、雄浑的艺术式样,它应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魂宝,是我们在文艺创作中创作大气、朴实作品的典范;二是其内涵生动地展示了客家人的生存状态和不屈的奋斗精神,……[详细]

4、石上曾坊桥帮灯

石上曾坊桥帮灯

  石上曾坊桥帮灯(第二批省级)石上曾坊桥帮灯,保留在宁都县石上镇池布村的曾坊村小组。这里是由客家人开发的地区,为纯客家村。石上曾坊桥帮灯,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曾氏家谱记载,曾坊村曾氏来自东鲁的客家。相传曾氏第十三世孙曾据在汉朝为官。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自称帝改朝,曾据忠于汉朝,举族离京南下渡长江,落脚在袁州(今江西宜春)后经湖南、广东、福建等地,明末清初,曾顒公来曾坊开基,不忘祖训忠于汉朝,在村东头建起了汉帝庙,塑汉帝神像——菩萨供祀。曾坊桥帮灯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其制作工艺精细,制作桥帮灯是整个活动的重要环节,是这项民俗活动最具艺术创造力的一环。制作桥帮灯的具体过程有做桥帮、削天心钻、搓稻草绳、捆扎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安插蜡烛、贴灯花等步骤。特别在灯花剪纸中,全村男女老少都要从……[详细]

5、宁都鼓子戏

宁都鼓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