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宁都县人民政府

 

宁都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北部,面积4053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个街道、299个行政村、47个居委会,人口83.5万,素有“客家祖地、文乡诗国、苏区摇篮、赣南粮仓”之美誉。1972年12月邓小平到宁都视察,曾深情地说:“这是个好地方!”

宁都是千年客家古邑。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县阳都,西晋太康元年得名宁都,至今已有1788年,是中原先民南迁的早期居住地和集散中心、赣闽粤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客家傩戏等10余种民俗文化入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保存着田埠东龙、大沽暘霁、黄陂杨依等一批千年古村,荣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

宁都是赣南教育重镇。自古崇文尚学,自唐至清,全县有中榜进士132人,其中状元2人、探花1人,居赣南之首。清初创立的易堂学馆位列“三山学派”之首,“易堂九子”享誉全国。近代以来,宁都重教兴学之风长盛不衰,高考成绩曾创赣州市“十连冠”的辉煌,培养出肉眼发现新星的天文学家段元星、微生物学家管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蓬等名人大家。

宁都是红色苏区摇篮。宁都是原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战争的指挥中心、主要战场、巩固后方。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宁都起义”,诞生了“铁流后卫”红五军团,成立了“红军中最年轻的部队”少共国际师。苏区时期,全县共有5.6万人参加红军,23万余人次参战支前,有姓名可考的烈士1.6万多人,走出宁都籍开国将军13人。

宁都是生态资源宝地。境内梅江河是赣江流域面积最广、长度最长、径流量最大的支流。森林覆盖率达72.3%,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以峰险、岩奇、洞幽、水秀扬名于世,正全力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硫铁矿储量与开采价值居华东之首,锂辉矿为全国三大采矿点之一,铀矿、稀土、地热等资源丰饶富集,既有绿水青山之秀美,又有金山银山之底蕴。

宁都是产业发展新锐。兴泉铁路、宁定高速、广吉高速、兴赣高速交会境内,公路总里程、高速总里程均居全省第一,是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县。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电子信息、轻纺服装、食品加工(客家预制菜)等重点产业初具规模,设施蔬菜、宁都黄鸡、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业走在全省前列,粮食年产量达8亿斤,获批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水利部、人社部、自然资源部倾情对口支援宁都十余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呈现向上向好态势,党风政风民风焕然一新。

宁都是投资兴业福地。苏区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支持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深赣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在宁都叠加释放,惠企信贷“一通办”“民意速办”“一业一证”“县乡联办”等改革在宁都落地落实,探索实施“共享法庭”“六个一”项目服务机制等创新性改革,全力打造“都快办”营商环境品牌,助力企业放心投资、舒心经营、安心发展。

四面青山怀抱里,一江如练是宁都。当前,宁都正聚力建设新型工业大县、现代农业强县、绿色生态美县、文化教育名县、商贸旅游旺县,在争当工业新锐、城市品质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改革创新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美丽宁都建设、民生福祉改善、党建赋能增效等八个方面攻坚突破,沿着高质量发展航道笃定向前。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07亿元,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125元、17938元,增长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