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业内: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需从教育入手

时间:2018-11-01 16:2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核心提示:腾讯启动的健康系统对沉迷游戏的人究竟是否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到底该怎么做呢?

业内:从根本上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需从教育入手

资料图:新华社图表,北京,2017年8月30日,新华社发 程硕 作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 不能只堵不疏

9月15日,腾讯对网游《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启动升级,新用户在首次进入游戏时,会启动更严格的实名策略,接入公安权威数据平台进行校验。该项校验能够精准判断相关账号的实名信息是否为未成年人,进而决定是否将此账号纳入到健康系统的防沉迷体系中。

听此消息,有家长拍手称快:“这下终于可以管住孩子了。天天上网,一点招儿都没有。”但也有人表示,这种方式属于治标不治本。“国外游戏产业比国内发达很多,但从来没说要限制,要从根本上解决玩游戏上瘾问题,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

腾讯启动的健康系统对沉迷游戏的人究竟是否有效?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到底该怎么做呢?

限制干预 健康系统只是部分有效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建议控制新的网络游戏的批准数量,实施游戏年龄评级系统,以及限制未成年人在线玩游戏的时间。腾讯此次对《王者荣耀》健康系统升级,是否是对教育部“实施方案”的回应?

对此,腾讯方面表示,过去两年,陆续建立了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工作的一整套体系。分事前——成长守护平台,目标是希望能帮助父母,提前对孩子的游戏行为做好合理规划;事中——健康系统,可以在未成年人的游戏过程中,进行游戏内系统的干预与限制,如12周岁及以下未成年人每天限玩1小时,12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每天限玩2小时,超出限玩时长的,游戏将会做强制下线处理;事后——未成年人主动服务工程,希望当发生孩子绕过监管进行游戏,特别是偷拿父母的钱进行不理性消费时,通过及时和尽可能有效的提醒,避免家中财产损失。

“把健康系统纳入网络游戏中,肯定是游戏行业的发展趋势,是网游行业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注,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9月15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至于该系统是否有效,张海波表示,健康系统对预防青少年沉迷游戏,当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只能说是部分有效。因为目前这个系统主要是以堵为主,如实名身份验证、时间限制等都是强制性的堵的方式。但事实上,孩子们总会通过各种办法,绕开监管,这就成了一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的确,不少人也表示,系统只能对名字和手机号不一致的情况做出有效判断。如果孩子以家长的名义注册,那么名字、手机号对应的都是家长,这样系统就无法识别到底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在玩游戏。

言传身教 家庭是最重要的防线

“现在孩子上网、玩游戏的时间主要是在课外,因此,家长或者说家庭是防止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张海波说。

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组曾对超过11万个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最终编写成《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化成长及网络素养状况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往往是因为亲子关系存在四类问题:一是“不了解”,即父母不了解孩子在网上干什么;二是“差关系”,即父母在线上和线下都没有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三是“缺引导”,即父母放任孩子玩手机或电脑,没有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进行必要的约定引导;四是“坏示范”,即父母自身也是个沉迷网络的“低头族”。

调查发现,由于父母和孩子不是好友关系,父母便很难了解和监督孩子的网络行为,而且,父母对于孩子的上网安全问题也重视不够,过半数的父母没有帮孩子筛选过APP。专家表示,父母是孩子上网的“把关人”,如果没有尽到把关人的责任,孩子迷失在网络世界、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同时,调查数据显示,父母没有成为孩子数字媒介行为习惯的好榜样。

因此,张海波表示,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家长一定要避免两个极端,一种是认为网游是洪水猛兽,家长把持网络的控制权,绝对不让孩子接触网络游戏,这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听任“电子保姆”控制孩子,直接把手机、网络扔给孩子。实际上,过度控制和过度放纵,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且都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情况更加严重。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首先自己不能当网络游戏沉迷者。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