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卫生

时间:2018-11-01 15:5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卫生

导语: 近日,北京市中小学性教育大纲准备进行第二轮试点,谈性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性教育却面临着被妖魔化、流于形式的问题,成年人在一味责怪未成年人的同时,却没有认真思考,我们的性教育,还缺了什么?[详细]

 

       
           
  就目前性教育的实施而言,其目标无疑是控制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的“性”,即尽量减少青少年“越轨”的性行为,也就是把性教育当作“灭火器”来使用。    
 
           
被妖魔化的性,只强调风险的恐吓式性教育

熟悉“正确性观念”的人都不难发现,性教育中最常被提及的是艾滋、性病、包养、堕胎、悲剧等字眼,媒体报道也会对大学生失贞、小旅馆、A片、人流这些元素大炒特炒,未成年人、甚至成年大学生的性话题,已经为堕落、退步的代名词,而在性教育中,这样的元素也被一再放大,不断被卫道士们拿来警示后人。

2008年方刚教授在《南都周刊》上发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概括了恐吓式性教育的三大特征:第一,只讲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专讲性会让人得病。一些放映的视频里面充斥着性病就和艾滋病的恐吓。第二,夸大关于性的负面信息。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为,就必定有悲剧发生。甚至个别案例称,有婚前性行为的人80%婚后都会离婚。第三,偷换婚前性行为的概念。事实证明,若两人相爱相守,婚前性行为也可以是非常安全的。而在偷换过概念的性病艾滋病恐吓中,婚前性行为似乎都是“淫乱的”、多性伙伴的、高风险的……[详细]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卫生

恐吓无法阻拦荷尔蒙的脚步

 
           
性教育只讲守贞伦理,脱离实际沦为说教

2008年,婚前守贞课进入中国大学校园,引起广泛争议,2010年以守贞为核心的《今生无悔》更是写入教材,被云南当地所采用。而这些所谓的守贞说教,也只是重复性恐怖的论点,对性爱的生理快感、心理愉悦避而不谈。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守贞说辞,也只对女性要求,并不对男性加以约束,实质上仍是“处女膜崇拜”、“女人要为男人守贞”现代翻版。[详细]

李银河认为,在古代很容易做到保持婚前贞洁,那是因为当时人们一般十四五岁就结婚,而现在很多人都是20岁甚至30多岁才结婚,结婚年龄的推迟导致难以保持婚前守贞,婚前性行为上升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而在美国,国会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的报告也显示,参加过专门的“守贞课”的美国学生与未参加有关教育项目的学生相比,在性行为和观念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节制。[详细]

     

性教育,不只是生理卫生

所谓的守贞教育,无非是贞节牌坊的新装

 
           
性教育被当成生理卫生课,实际操作中多半荒废

而在生理学层面上,国内多数学校只把性教育作为其他课程(如生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等)的一个章节,内容上支离破碎,毫不完整。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高中生理卫生课也仅是为了完成《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规定中小学每周应安排0.5学时的课程任务而已。许多学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将其编排在课程表上,这使得官方统计的开课率虚高。在很多学校健康教育课早已名存实亡,实际开课率极低。至于那些勉强完成生理卫生课的学校,对内容也仅做照本宣科而已。[详细]

     
           
       
           
可执行教材匮乏,未成年人接触渠道广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