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红色故事会 三支红军队伍在旬阳战斗始末

 

d1d14970b850b148cd06a070d4cc0be8.jpeg

位于红军镇的旬阳红军墓。 记者 周恒宇摄

记者 霍海澎

地处秦巴山区的旬阳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旬阳是革命老区,红色遗迹众多。旬阳市红军镇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

旬阳人民热爱红军、支持红军、参加红军,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巨大贡献,长征精神对旬阳人民影响深远。近日,记者走进旬阳,探访红军当年战斗的故事和足迹。

红三军过旬阳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根据中央指示精神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简称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1932年11月初,红三军退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从湖北、河南经陕西南部向四川转移。

1932年12月2日,红三军从旬阳小河镇落驾河进入旬阳境内。当时已是深冬,河水刺骨,当地群众罗应声、罗会成、萧章程、萧平金等主动将自家的梯子和楼板搬到河边,帮助红军搭起木桥过河。

12月3日,红三军经两河关、塘兴至赵湾街,翻判官岭,夜抵并宿麻坪街;4日翻关垭子,出艾家河,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3个师大队人马抵达汉江边,渡河后夜宿石梯乡、青套乡等地;5日下午至吕河口,逆吕河经观音堂、二道河至神河街,宿潘家州、琵琶关;6日沿吕河经赤岩口、七里关、大坪、龙潭峡,达铜钱关;8日,红三军在铜钱关简短休整后,向南经黄家湾、龙潭沟等地入平利县。

红三军经过旬阳仅一周时间,沿途张贴标语,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宗旨、政策和主张,宣传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任务。旬阳人民第一次见到红军,始知中国有共产党、红军是共产党的军队。红军在当地宣讲革命道理,唤醒了旬阳的革命大众。

红三军过旬阳时已是深冬时节,战士们穿的却是夏季从洪湖撤出时的杂色单衣,有的只披麻袋,有的穿草鞋,有的用破棉絮包着脚,还有不少战士赤脚行军,脚磨破了,走过的路上留下串串血迹。但他们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坚持住在地里、屋旁或山坡上。

红三军在旬阳活动一周之后,于12月8日离开旬阳,进入平利县。红三军走时留下33名伤病员,有的后来参加了红二十五军,有的返回老家或在旬阳安家。其中代表人物是留在仁河口镇的赵长江。赵长江在当地组织了游击队,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点燃了旬阳革命的星星之火。

红二十五军在旬阳拓展根据地

旬阳紧邻商洛市山阳县和湖北省郧西县。1934年12月,红二十五军进入商洛建立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1月8日,红二十五军打下镇安县城,向旬阳扩展。2月12日,红二十五军进入旬阳小河镇,在小河镇搭台唱戏,进行宣传。

红二十五军首次到潘家河时,为了不惊动老乡,夜晚露宿在老乡门外。第二天天亮老百姓开门时,发现有脚印,感到疑惑。后来听说是红军在此过夜,当地老乡说,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好的部队。

红二十五军先后在旬阳建立了双河乡和潘家河区苏维埃等红色政权,在农村组织了贫农团、农会、平分土地委员会等。

红二十五军共建立了10多支游击部队。各游击部队组织人民群众为主力部队送情报、当向导,动员农会、儿童团、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站岗、放哨、做军鞋、备干粮,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主力红军部队。

红军战士日夜穿行在旬阳的南羊山等12条沟壑山梁,与敌周旋,抓住战机,主动出击,以少胜多,避强歼弱,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红军每次用了群众东西一定归还,住农户院子都给予补偿。1935年5月,红二十五军一团在水泉坪住了一晚,请刘大娘打了几双布草鞋,留下床单和一个铜茶罐当工钱;到桐木街住了一晚,请罗英莲做鞋,第二天红军给了一块银圆、一个茶叶盒、一条裤子和一面镜子。

1935年春天,红二十五军某部营长孙光带领一支100多人(后来发展到300多人)的游击队来到了潘家河的九龙山建立根据地,摧毁了国民党的乡公所,控制了潘家河周边地区,没收了12户地主恶霸的财物分给了贫苦农民。从这时起,人们唱起了这样的红色歌曲:

山高遮不住太阳,黑夜过去天要亮。

洪水滚滚掀波浪,潘家河来了共产党。

打土豪,除恶绅,劳动的果实回了家。

潘家河水哗啦啦响,要翻身得靠共产党……

红七十四师在旬阳的活动

1935年8月下旬,中共鄂陕特委、中共豫陕特委从报纸上得知红二十五军主力已抵达陇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形势,避免被各个击破,中共鄂陕特委率部向东,中共豫陕特委向西行动寻求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