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中学教育 >
莆田一中校史简介

 

莆田一中校史简介

 

学校创办

1904年,邑人张琴进京会试,拜见邑人甲午科进士江春霖,谈及邑郡兴办中学堂之事不可缓。同年10月,江春霖电促知府宝桢开设中学堂。1905年冬,新科进士张琴返莆拜见兴化府太守赖辉煌,促办学之事。太守发文集绅会议商定:拟名兴郡中学堂,招收莆、仙两县生员,择擢英书院为堂址,张琴主董其事,调拨款项若干。19062月,办学案由府置呈报省学政司。同年4月,移案省提学使司注册立案核准。兴化府第一所官办普通中学——官立兴郡中学堂由是成立,校名冠以“官立”区别于私立,标示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官府,“兴郡”系兴化府域的俗称,“中学”则蕴含“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意。

校名更迭

百年间,学校数易其名:1906年,官立兴郡中学堂;1912年改为兴化中学校1917年,改为福建省立第十中学1927年改为福建省立第十初级中学1929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1936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中学1939年,改为福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1942年,改为省立莆田中学195210月,始称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19699月,改为“莆田县城厢镇五七中学”;197211月,改为“莆田县第一中学”;19733月,改名“莆田第一中学”。

校址变迁

学校原址城内东门内擢英书院,19368月奉省教育厅令,自城内东门内搬迁至前省立莆田师范所遗校址(即旧兴化府学内)。1938年,因抗战形势紧迫,学校奉福建军管区令,疏散师生到广宫乡第二校舍。19408月,校址自广宫乡迁至城西门外下郑村,以公共庙宇和民房为办公厅及教室。1941113日,奉省教育厅电准,学校又从下郑村搬回城内旧府学内。2003年搬迁至现址。

首招高中学生

19328月,首招三年制高中学生,因校舍不足于次年春并入省立莆田师范学校普通科。1933年春季,学校正式设立高中部,继续招收三年制高中学生。1937年,根据全省中等教育改造案,学校改为省立莆田初级中学,停止高中招生,未毕业的在校高中生并入省立福州高级中学。1942年,学校再次易名“省立莆田中学”,成为莆仙两县唯一一所省立完全中学。同年春季,恢复高中招生考试。1998年起,停止初中招生。

高考红旗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1952年,华东13所高等院校招生联考,全校高三毕业生100%达到高考分数线,创全省最高纪录。19578月,300余名毕业生参加高考,7人考入清华大学,4人考入北京大学,这一成绩轰动八闽大地。1959年、1960年,学校连续夺得全省高考第一名,被誉为“高考红旗”。1959年,省教育厅授予学校“福建省高考红旗”锦旗一幅。1962年,19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1963年,21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

成立党工团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