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7 21:51 | 来源:墨客学术 | 作者:墨客学术 | 点击:次
进入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的大门,迎面立着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女士为培元中学的亲笔题词。
“培元学校——共进大同 孙文”(1920年)、“培元中学——为国树人 宋庆龄”(1980年)。培元中学校长蔡向阳介绍,这座题词碑是1992年由泉州市人民政府设立,它的特殊历史性吸引了无数参观者合影留念,每天入学,师生都接受“伟人教诲”的“洗礼”,滋养家国担当和民族情怀。
培元中学的校名取自孙中山先生“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一语,寄寓着兴学救国的宏大理想。培元中学116年的实践熔铸出了“爱校如家”的培元精神,由小家到大家、由爱校到爱乡再到爱国,“爱”是大爱、“家”是大家,百余年来培养出无数爱国兴邦、敬业奉献的优秀人才。
以爱立德 荣校报国
2019年6月8日晚上,刚参加完高考的培元中学考生张永林(后录取于南开大学)做了一个决定,他把在学校六年获得的一万元各类奖学金,捐赠给培元中学校友会“大同教育基金”,希望以实际行动,为即将步入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做一点事情。
他给老师发了条信息,讲了捐赠的事情::“老师您好!我是培元母校2019届高三5班的张永林。今日高考结束我已从母校毕业,心中尽是不舍与留恋。时光荏苒,回望六年培元生活,母校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进步,我想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崇尚真理,向往自由,敦行服务。我的培元我的家。在这六年里,培元母校带给我的是家的温暖:老师的关怀尽责,同学的互助互爱,校工的和蔼尽职……六年里,在校友先辈的关怀下,我获得了不少奖学金。每一份奖金,都是对我努力的肯定,同时更让我感受到校友前辈们爱校如家的培元情怀。今日从母校毕业,我整理了历年奖学金及部分压岁钱,于6月8日晚20:10向学校大同基金会账户汇入10000元整。”此举经媒体报道后,当天就成为阅读量超10万+的网络爆款,在泉州晚报社新媒体推送的文章后面,数以千计的网友纷纷跟帖,给张永林点赞。
在培元中学,像张永林这样的学生层出不穷:2017年培元学子黄婉红荣获“福建省最美学生”称号;2018年培元学子周志勇、蒋代发、陈腾、谢文豪因拾金不昧而备受市民赞誉;2019年培元学子张佳盛荣获“全国环保形象大使”称号;2020年,张吉超、詹永豪、许嘉威同学扶盲人过马路的暖心一幕被路人拍下传到朋友圈,迅速温暖泉州。
培元中学党委书记郭国金说,这些年最让我们自豪的是:学校培养的学生崇德尚学、爱校如家,学生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恩、去奉献。
培元中学百年历史走出了四位英烈、四位院士、五位知名大学校长,还有前中国音协主席、《春节序曲》《社会主义好》的作者李焕之、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黄保欣和善行遍布八闽的教育慈善家吕振万……这正是培元中学能连续13届获评省级文明校园(单位)的不可多得的校本力量。
立德铸魂 固本培元
“固本”指思想之本、学习之本、身心之本。“培元”即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学生层面看,“爱校如家”熏陶的是一种“崇德向学、尊师重道、诚信友善”的精神风貌。学校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为主线,从道德成长、习惯养成、人格发展与健全、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层面着手,以爱(爱校如家)养德、情感陶冶、实践体验等形式多维推进,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懂协作、重师礼、讲诚信、能创新的人,努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
从教师层面看,“爱校如家”培养的是“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和谐发展”的精神气质。享年94岁的培元中学图书管理员姚兰老师正是“爱校如家”精神的典范。姚兰老师平时省吃俭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耕耘六十年,他只有工资收入,临终将毕生的积蓄共52万元捐给学校,设立“姚兰书香基金”,引起了社会巨大反响,《泉州晚报》作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网、新华网、腾讯网等数十家网站迅速转发,网友自发设立了姚兰老师纪念馆,大批网友纷纷表达敬佩和缅怀之情。培元中学“爱校如家”的办学精神凝聚了培元的校友、师生对学校的爱,而这种“爱”又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从校友层面看,“爱校如家”凸显的是一种“热爱祖国、奉献社会、心系母校”的精神传承。培元人特别“爱校如家”,校董会、校友总会这一培元人的大家庭是支持母校发展进步的重要平台,分布在海内外的数万校友是百年培元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 “爱校如家”是一种“软文化”,大爱无极,润物无声,这个“爱”是大爱,“家”是大家。奉献社会,回报母校。我们看到,学校几乎每一座建筑都是校友捐建的,从校门开始到全部的教学楼、图书馆、艺术中心、科技中心、办公楼、体育场、体育馆、学生公寓都由校友在不同年代捐建并延续至今,新时期的校友又接过接力棒继续捐建;校友在母校设立的奖学、助学、奖教基金已达40个……这样的一种充满“爱”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培元人。
铸魂树人 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