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张志强:加快构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

时间:2023-03-19 21:3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上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总体定位,对哲学社会科学在反映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方面的重要功能进行了全面刻画,对新时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设定了更高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规定了更高任务。五年来,哲学界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和可能路径,对于哲学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任务和目标有了进一步自觉,对于哲学的中国特色究竟是什么、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应该具有怎样的根本旨趣、以及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取得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的实践成效。我们认为,立足当代实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土壤之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亟需综合中、外、马哲学传统,创发出凝聚中华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力量,回应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重塑问题域,重整学科方法论,为新时代广泛而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

一、以“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他特别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习近平,2016年,第19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指明了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关键: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和原创性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的自觉,中国特色的自觉是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根本前提。

  对中国特色的自觉就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晚年特别提出了“文化自觉”问题,认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中国文化中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形成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费孝通,2021年,第197页)文化自觉就是对决定自己之来路与去向的文化历史力量形成自觉,明白中国之为中国背后的道理。文化自觉首先是从现实出发面对未来的一种深刻需要,必须“把现实和历史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懂得自己,懂得中国文化,这也就是我说的文化自觉”(费孝通,2019年,第290页)。因此,文化自觉不是文化复古。他还特别强调,“你如果足够尊重现实,大概一定会回到历史里边去找现实的来路”。文化自觉是现实的需要,只有从现实出发,从实际出发,回到自己的历史里边寻找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道理。“我们这个民族,在世界上生存了几千年,肯定有办法在里边”,我们要“找出我们自己的格局”,找到“中国特色的底子”。(参见同上,第264页)讲清楚这个办法,讲清楚这个底子,就是讲清楚了中国特色的内在道理。只有在道理上认识清楚了中国特色,才是对于中国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种适应新时代、新条件的自主性能力,是一种持续创造、继续发展、掌握历史主动的能力。从根本上说,这种能力就是将自身的历史、现实充分主体性化的能力,是让历史和文化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在状态,实现“自觉觉他”的自为飞跃的能力。因此,文化自觉就是主体性的自觉、创造性的自觉。作为对文化创造主体的自觉,在获得关于自我的自知之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运用这种自知之明,通过自觉维护自我,从而不断创生自我,推陈以出新,温故以知新,返本以革新。正是基于这种自觉,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历史道理,才会不断成为让未来的中国持续既久且大的文明道理。

  正是从自在到自为的觉醒飞跃意义上,文化自觉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自觉。“文化自觉”不是自发的、偶然的、主观的文化乡愁,而是一种具有整全性、总体性和根本性意义的文化觉醒,是对文化内在道理的客观性认识,是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的、对文化形成发展所以然之理的全幅把握。因此,文化自觉必然要求自己内在地成为文化的哲学自觉。文化自觉需要深化到哲学的层次,形成哲学反思意义上的自觉。因此,文化自觉必然具有哲学自觉的意义。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