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2022九年级历史重点知识

时间:2023-02-25 13: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背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统治者愚昧无知;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加剧(鸦片战争)和中西联系的扩大;先进中国人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

  2、代表人物:地主开明派/抵抗派: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

  3、特点:没有具体实践,停留在著书上,但是具有启迪作用。

  4、思想: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表达了时代主题)

  5、性质:反侵略的民族革命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西学更加广泛地传入中国;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巩固清政府统治)

  4、论战:顽固派vs洋务派

  5、实践:洋务运动

  6、结果: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对比——抵抗派和洋务派:抵抗派的目的只是抵御外敌,而洋务派则希望制外平内(太平天国、义和团等)

  三、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支持洋务运动,中法战争后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从器物之学转入制度之学)

  4、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

  四、维新思想

  1、出现背景:

  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3、共同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倡西学,废八股;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保守性)

  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图存,伸民权,设议院——宣传民权,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的必然性。

  谭嗣同:《仁学》批判君主专制和纲常礼教,倡导自由、男女平等。

  严复:译著《天演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4、与顽固派论战——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焦点: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行君主立宪;要不要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5、实践: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6、影响: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