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养成教育助推首都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表现水平持续提升

时间:2023-02-17 09:0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教育督导评估院

  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围绕勤劳节约、诚实守信、团结友善、遵守公德四个方面考察四年级、八年级学生行为规范的日常表现状况。2020年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四、八年级学生行为规范日常表现好的人数比例均位居全国前列;与2017年上一轮德育监测相比,这一比例均有明显提升。近年来,北京市坚持“首善标准”,以中小学生养成教育为抓手,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逐步形成了“市级统筹、区域引领、学校自主”纵向一体及“政策支撑、活动依托、评价引领”横向衔接的立体化育人生态,助推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水平持续提升。

  一、强化市级统筹,建章立制、给抓手、建平台,夯实养成教育基础

  提升全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表现水平关键要发挥市级的统筹和指导作用。2015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随后,北京市历时一年,对现行的《北京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北京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修订并合并,于2017年印发《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规范内容清晰、具体可行、容易监测,为中小学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及时、明确的制度依据。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教育。2017年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养成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明确《北京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段重点目标(试行)》。文件提出,经过三年努力,建立并完善养成教育制度机制,构建养成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在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在学生层面,实施学生良好习惯培养计划,通过组织开展“学规范 正行为 养习惯”“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全市各区及学校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抓手。

  北京市注重养成教育开展过程中的培训、交流和展示作用。市教委定期开展“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暨德育干部大讲堂”“中小学德育工作区校行”等系列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相互借鉴和启发,树立养成教育工作典型,促进养成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常态化、高水平开展。

  二、突出区域引领,因地制宜,彰显地域特色

  在市级统筹、支持和指导下,各区纷纷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定为“学规范、正行为、养习惯”主题教育宣传月,各校制定主题教育宣传月工作方案,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集中宣传,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结合区域特色,通过开学第一课、国旗下讲话、编唱新童谣、创作校园剧等多种途径,营造良好的养成教育氛围。

  海淀区自2017年设立“提升中小学行为规范养成水平实验项目”和“养成教育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指导学校运用“四个策略”强化工作效果,即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对准学生行为习惯存在问题、用科学评估反馈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进程、用教育规律总结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效路径、用成果推广总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长效机制。以项目研究的模式带领学校进行养成教育实践,遵循“依从-认同-内化”的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规律,形成“学校-年级-班级-心理咨询中心”一体化的自我教育实践模式和学生自治实践模式,学科内外连接、显性隐性结合、横向拓展纵向衔接的养成教育课程体系及班级文化、评价、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多元并举的养成教育实施策略,打造了具有海淀特色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发展路径。

  昌平区2002年以来就在中小学校开展养成教育,先后制定《昌平区中小学生养成教育指导意见》,构建了三级课程实施养成教育体系:国家课程明确任务、深度挖掘、有机融合;地方课程联系实际、融于活动、知行并重;校本课程突出主题、激发兴趣、注重体验。经过多年的实践,养成教育的内容不断丰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表现持续向好,积极的心理品质逐步形成,打造了具有昌平特色的青少年养成教育实践体系,涌现出城北中心小学、南口镇小学、天通苑小学、昌平二中、流村中学等一批养成教育特色学校。

  怀柔区围绕学生勤劳节约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养成教育活动。结合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怀柔创森”校园作品征集活动;抓住北京市推行垃圾分类契机,结合“垃圾分类”和“光盘行动”,开展以“疫情下的绿色生活”为主题的环保演讲比赛活动、“节粮小明星”“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小达人”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等生态文明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推行周末、月末大扫除制度,清洁美化校园生态小环境;家校协同开展劳动技能大赛,要求学生每学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如钉扣子、叠衣服等,提升学生劳动意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学校自主能动,一校一策、校校精彩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