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历史:为什么需要审辩式教学实践

时间:2023-02-08 10:2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教育的使命在育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描绘着未来人才的样貌,也深刻影响着每一间教室中的育人活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学历史教育的反思。

对当前历史课堂的把脉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样的现象令人唏嘘。现实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大量“无主体、无抉择、无生活”的现象,它削减着学生对历史课的热情,影响着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

第一,课堂教学无主体。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秉承形成于20世纪以前“真理或谬误”的简单思维方式,把学习过程理解为一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真理”的过程,理解为教师向学生传授“科学真理”的过程,无视社会的复杂和学生的能动性,使教学变为“灌输”与获得标准答案,使学生这一有生命的主体变为被操作的客体。

第二,历史活动无抉择。人类历史本该是活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抉择史,但基于对社会复杂性及人的主动性与局限性的漠视,目前一些中学所教的历史变成了历史必然性的简单罗列,人成了必然性的奴仆。

第三,学习领域无生活。当中学历史教学把历史解释为必然性的运动过程时,历史与丰富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纽带被剪断,历史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无法迁移到学生面对的现实中,从而无法支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也就无法为学生创造新生活提供指导。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课程标准在表述“课程目标”时反复强调,“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和现实问题,能够客观评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让中学历史教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使命。

审辩式教学直击学科育人核心

一所县城的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独自回答问题时往往过于紧张,词不达意,慢慢丧失了独立回答问题的勇气。

“我在刚开始运用审辩式教学模式时经常遭遇尴尬,几乎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刚开始我以为是问题太难,于是不断降低问题的难度,可是效果没有改善。在与学生私下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告诉我,老师你的问题我们有时知道答案,就是不想说,我们只想抄笔记。”

半个学期后,上“汉字与书法”一课,教师让学生观察汉字形体的变化,学生很快说出,从甲骨文到隶书越来越简洁。

“象形的程度越来越弱了!”一个女生兴奋地喊出。

师:为什么?

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用象形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比如说什么东西用象形就表达不出来?

师:象形文字有一个特点就是模仿事物的外形进行造字,而一些抽象的事物可以这样来表达吗?

生1:不能,象形能造的字是有限的。

师:对!后来人们发现需要表达的东西越来越多,当这种方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就需要新的方式,就有了新的造字方法,这种需求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生2:说明人们观察的世界越来越大了,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师:说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复杂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

生3:历史的进步!

师:我们的推论对不对现在还缺乏证据,课后大家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探究。

“审辩式教学让一切不再一样。我从接触审辩式教学模式时就对追问质疑有浓厚的兴趣。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我常常自我追问,这节课应该怎样上?怎样运用审辩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知识怎样?高考是如何考查的?审辩式思维能解决吗?”课后交流时,惠肖、刘卫卫两位年轻教师表示。

审辩式教学是在借鉴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总结一线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学科育人模式,它将审辩式思维贯穿于育人、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教学模式包含3个环节10个要点,是一个可执行、可复制的育人模式。

审辩式思维在我国学术界也被译为“批判性思维”,最早由美国学者格拉泽尔于1941年提出。依据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结合一线教学实践,我们将审辩式思维以简洁的方式表述为:“追问质疑,证据为先,谦逊包容,力行担责。”审辩式教学就是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经历追问、求证的过程,得出理性的判断。学生经由态度转变,进而形成人格特质。审辩式教学强调,教师应从备课、课堂教学、评价3个环节入手,在10个关键点上发力,帮助学生获得优质发展。

例如,在讲解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十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一目“中国共产党成立”时——

师:4亿分之50约等于多少?

生:约等于0。

师:若一件事的成功率只有4亿分之50,你是否会选择去做?

生:不做。

师:请看材料。

材料1:中共一大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代表全国50余名党员。

材料2(见下表)。

材料3:中共一大出席大会的代表13人中,只有6人(约占46%)笃定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师:28年前的梦想,造就了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新中国!同学们,你们从中想到了什么?

生:李大钊他们好伟大啊!

生1:看来还是要有梦想!

生2:不光是有梦想,还要付诸行动,并且要不屈不挠。

师:我们有幸看到了前人选择的结果,面对未来,我们今天又该作出怎样的抉择?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