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家门口的好初中:“强校工程”让上海市第五中学“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时间:2022-11-26 19:34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家门口的好初中:“强校工程”让上海市第五中学“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中新网上海新闻11月25日电(记者 陈静)在刚刚落幕的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来自上海市第五中学的包佳珺老师作为虹口区唯一一名突围决赛的美术教师,与全市的优秀教师进行教学“大比武”。记者25日了解到,自该校2018年成功申报“上海市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越来越多像包佳珺这样的老师在优质资源的辐射下脱颖而出,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注入源源动力。

  近五年来,市五中学经历了3次校区搬迁,生源也跟着变化,终于在彩虹湾新建校舍,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全区内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施最先进的学校之一。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学生发展赢得口碑,“强校工程”的推进,让这所创办于1893年的百年老校,不断焕发着“新生机”。

  “成为‘强校工程’实验校以来,受益于政策的大力支持,我们积极推进科技特色发展,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整合了科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学资源,不断助力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校长李西双表示,课程更有特色、教师更有后劲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剂”。

  专家指导、深化教学改革,大大激发了市五中学的办学活力。在“强校工程”的强力推进下,市教委牵头成立的市级专家指导团队,对学校办学课程规划进行论证、指导和蹲点研究;区域内也配备指导专家,对学校给予全程指导,让学校发展如虎添翼。

家门口的好初中:“强校工程”让上海市第五中学“百年老校”焕发“新生机”

  在此基础上,市五中学统筹校内校外的资源,结合“五育并举”的时代要求,完善了“三类课程”,提出基础型课程“校本化”、拓展型课程“主题化”、探究型课程“个性化”的思路。李西双表示,“个性定制课程”既是基础学科的延伸,又是激发兴趣特长的生长点,同时也是个性发展的出发点。比如:由学校语文组和英语组分别开设课本剧与情境剧的实践研究,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学习体验,还在舞台上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又如,“科学明日之星”与“STEM创新”,不仅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知识,更强调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导,注重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校”需要“强课程”。近年来,市五中学探索出了别有特色的“DP发展课程图谱”。其中,“D”为“ Development”,意为“全方位的发展”,指向“人格健全”;“P”为“Progress”,意为“稳步的进步、向未来”,指向“学力坚实”。李西双说:“DP的理念在于‘发展’,DP课程的目标也指向个体的自我悦纳和自我完善,指向个性化发展,力求培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新时代中学生。”

  “强校”,更要注重打造“强师资”。这些特色课程的探索开发,并行之有效地落地,与学校有一支精悍而具有战斗力的教师队伍密不可分。让老师们欣喜的是,在“强校工程”的支持下,市五中学成为“双名工程”实践基地校,为名校长、名师培养锻炼提供了大好平台,有力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强校工程”还让区域教研优质资源不断辐射。在集团化教研的引领下,2019年3月,江湾教育联盟教研共同体成立。市五中学与共同体内的教师多次开展合作教研活动,还与市、区“双名工程”种子计划教师团队展开教学研讨,让老师们获益良多。

  如今,市五中学教师队伍逐年扩充,“新鲜血液”源源不断注入,优秀教师不断涌现。据介绍,学校现有教职工48人,校长担纲“双名工程”种子领衔人,5名管理系列教师和7位学科系列教师成为“种子计划”成员。三年来,该校教师先后开设市级公开课3次、区级公开课18次,在虹口区开展的“强校工程”实验校教师课堂教学评比系列活动中斩获了8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其中,包佳珺老师荣获上海市体育和艺术领域教师专业技能展示美术学科模拟教学一等奖、上海市体育和艺术领域教师科研论文/教学案例虹口区一等奖,并两次参与上海市“空中课堂”的录制。她设计的课程还入选上海市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

  市五中学八年级陈思源同学谈起自己初中以来的学习生活,总是眉飞色舞:“每年的科技节是我最期待的,除了炫目的开幕式和一流专家的讲座,我们还自制排箫、尝试孔明锁、体验无人机、挑战纸陀螺、和队友一起开展仿生机器人对抗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