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中学教育 >

协和中小学合并为广州协和学校:立足广州,辐射大湾区,为广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新标杆

时间:2022-09-07 12:08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收起

00:00

00:00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宁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蔡嘉鸿

“协和中小学教育的背后,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种学科训练或题目训练,而是通过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既要有独立思想与思辨能力,更要有创新精神;还要有亲自动手的行动力和执行力、吃苦耐劳的韧性与耐性。”这是协和小学和协和中学共同的校友张文豪在8月31日两校合并揭牌仪式上发表的感言。

虽一墙之隔,但同根同源的协和小学和协和中学均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此次合并成广州协和学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将为探索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做出协和贡献,也将为广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树立新的标杆。昨日,羊城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广州协和学校党委书记刘红梅和校长何冠南,听他们讲述合并后的新学校将有怎样的新机遇和新发展。

8月31日,广州协和学校作为广州市属公办十二年制学校举行揭牌仪式

三十年后,两校再次合二为一

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有效缓解升学压力

羊城晚报:协和小学与协和中学合并,对周边市民有何利好?

何冠南:两校合并,缓解了市民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小学招生地段适龄儿童入学的问题。两校合并后小学和初中施行九年一贯制,也应能有效消除小升初给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压力,并为落实“双减”政策创造有利的条件。

羊城晚报:两校合并对学校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何冠南:首先,两校合并是弘扬协和文化,擦亮协和教育品牌的历史使命。目前广州市属学校发展突飞猛进,但协和中学和协和小学的发展却遭遇了各种瓶颈。两校的顺利合并,有利于补齐短板,突破场地和生源的难点,将为协和教育的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机遇。这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有利于擦亮广州协和111年的文化品牌。

其次,两校合并是构建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培养体系的有益探索。两校文化同源,前身均为慈爱保姆传习所和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两校本来就同属一体,有着深厚的协和文化基因和相同的办学理念。校园相邻,布局合理,为合并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条件。两校大型功能场室相连相通,互通有无,可使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最大化。目前两校校园自南到北依次为小学、初中、高中,层次分明,十分有利于场室布局的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开展构建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培养体系的探索实践。课程融会贯通,学生才可博学多才。

羊城晚报:两校合并后,招生方面有何变化?

何冠南:按照属地教育部门规定,新的广州协和学校将实施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从2023年秋季起,入读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原则上在本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合并后的办班规模设定为96个班:一至六年级每级6个班,共36个教学班;初中每个年级8个班,共24个教学班;高中每年级12个班,共36个教学班。共提供4620个学位。

宿位方面,小学不提供宿位,初中提供一定的宿位,高中完全满足学生住宿的要求。

强强联合,利用和发展好协和的优势

为广州教育先行先试中小学管理新模式提供实验基地

羊城晚报:社会上已有赞誉,协和党政两位负责人都是中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这在目前市属中学里是唯一一所。有如此强大的班子和师资阵容,这对新协和是否意味着再一次腾飞?

何冠南: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表达几点:

第一,我们还需努力。一个人的实力永远要大于名气,一所学校也应如此,让协和的实力配得起她的名气,理应成为我们的目标。个人是渺小的,强大的团队建设才是我们需着力打造的。

第二,我们对广州协和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这是有基础、有底气的。文化同根同源,拥有相同的血脉基因;课程独特多元,拥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师资配备优良,拥有强劲的发展潜力。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