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学前教育 >
2018年秋季开学前全国学生资助工作有关情况介绍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学生资助是一项惠民生、暖民心的工程,事关社会公平,事关脱贫攻坚。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紧紧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这一要求,抓精准、促规范、重育人,全面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实现了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高等学校正在努力实现入学前、入学时、入学后“三不愁”,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的“获得感”明显增强。

  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为确保2018年新生顺利入学,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在财政部、教育部领导下,开展的各项落实工作及基本成效。

  一、努力推进“五个前移”,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全面落地

  一是“资助预警前移”,防止广大学生与家长上当受骗。春季学期一开学,我们就通过教育部网站、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以及“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多次发布学生资助预警,提醒广大学生警惕电信诈骗,警惕各种打着奖助学金旗号的诈骗行为,警惕各种不良“校园贷”“套路贷”和“回租贷”等。各地、各高校也在新生入学前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以及班会、校园宣传栏等方式广泛预警。

  二是“宣传时间前移”,及早解除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后顾之忧。在中、高考之前,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致初中、高中毕业生的“两封信”,用活泼暖心的语言介绍学生资助政策,组织各地将信发到每一名毕业班学生手中。在大学新生录取阶段,提前印发984万份《国家资助,助你飞翔——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折页,随录取通知书发给每一位高校新生,人手一册。协调工信部请中国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向全国两亿手机用户发送国家助学公益短信。

  三是“热线电话开通时间前移”,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教育部连续14年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并自去年开始,提前了开通时间,延长了服务期限,服务期由1个月延长至52天(7月23日至9月12日每天8:00-20:00开通),我们同时督促全国31个省份、中央各部属高校全部开通资助热线电话。通过热线电话畅通民意渠道,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政策咨询、受理求助,为困难学生建立起了点对点的沟通机制。

  四是“助学贷款办理窗口前移”,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今年7月1日起,各地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就已全面启动,较往年提前约半个月时间。针对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等,以及贷款学生数量较多的县、市(区),我们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将贷款受理点“下沉”至乡镇、村委、中心校、高中等,让助学贷款办理地点前移到学生“家门口”,既方便又快捷。同时,通过简化手续、推行合同电子化、错峰受理、分散受理、手机及网上预约办理等创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助学贷款的受理效率。上个月,我们与国家开发银行组成7个督查组,分赴湖南、云南、宁夏、甘肃、贵州、青海、四川等7个省份,走访贷款经办点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深入调研督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开展情况。

  五是“绿色通道前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顺利入学。全国高校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专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站式”完成入学手续。不少高校派出由书记、校长带队的家访小组,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门口。同时,各地、各高校注意保护学生隐私,对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困难,轻装上阵拥抱大学新生活。

  二、努力落实“五个加强”,确保学生资助工作规范有序

  一是对学生的个人隐私加强保护。去年有媒体报道个别省份和高校,在公示受助学生信息时未将身份证号码等隐私信息隐去,这种做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第一时间督促相关省份和高校限期整改。今年,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向全体学生资助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请他们务必要拧紧“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这根弦,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

  二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加强指导。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决定资助政策落实效果的基础性工作。教育部专门发过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完善认定办法,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指导标准。各高校根据各地指导标准,结合学校所在城市物价水平、高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各高校同时健全了校、院、年级、班级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提高认定精准度,杜绝了当众诉苦、互相比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