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1 11:14 | 来源: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插件 | 点击:次
在这千年间,福建港口历经泉州刺桐港、漳州月港兴衰起伏,一度发展成世界航运贸易的中心,造就闽南人血液中的海运、贸易基因,化作“爱拼会赢”的闽南精神。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是属于厦门港的时代。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厦门先行先试,以建设经济特区为突破口打开港口发展的上行通道。其间,全球集装箱业务的快步疾行,带来了世界贸易格局的一场巨变,也使厦门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大潮,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具活力的“弄潮儿”。
30多载春风化雨,厦门港的发展,历经改革开放、跨岛发展,近些年来更有国际航运中心、“一带一路”倡议、自贸试验片区建设等利好支持,这颗中国东南沿海的明珠,已经从1983年全年3292标箱吞吐量的区域支线小港,一举跨越为2017年全年1000万标箱吞吐量、排名世界第十五位的国际强港。
世界看中国、中国看特区、特区看港口。今日的厦门,已发展成一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其中,通达五洲的海上集装箱远洋航线,是确保厦门经济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的基石所在。
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大关,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开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厦门港,将成为特区冲向世界的窗口。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新理念
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
1983年3月28日,厦门港接靠开港以来的第一艘集装箱船香港“华胜”轮。看着船上一个个“铁皮方盒子”,半辈子肩挑背扛的码头工人觉得非常新鲜。
“铁皮方盒子”装着货物,更装着新理念、新变革。它打开的,是新时代,是厦门港乃至厦门迈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
集装箱运输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把各种各样的货物,放在一个大的、相同规模的箱子里打包,陆运到最近的港口发往世界各地。货物集中化、装卸便利化、运输标准化,辅以安全、易堆存等特性,集装箱的出现,让码头业务的操作模式开始发生巨变。
老码头们,是亲历者。上世纪七十年代,码头工人肩挑背扛,每辆板车上的货都有半吨多,绳子套在肩膀上,一天数不清要拉多少趟。十年后,工人们“转岗”了――虽然干的都是装卸货物的活,但机械已经开始替代人力。这十年间,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厦门港快步向前?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同年,谷牧主持国家十部委考察组在厦门港实地考察,确定厦门港要“商、军、渔港并存,以商港为主。”随后,国务院批准厦门港建设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并将之列为交通部直属项目。这是厦门港与特区发展“同频共振”的一个历史起点。1976年3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4个深水泊位动工兴建,总投资达到2.5亿元,在当时无异于天文数字。但对厦门而言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项工程所打造的,是支撑厦门经贸发展的擎天巨擘。
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作为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把港口建设好,是搞好经济特区的“压舱石”,厦门港舍得投入。当时,厦门港引入第一台桥吊,价值高达600万元,那时操作员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32.5元。桥吊不用的时候,要用铁丝网围起来,还专设岗亭,三四个人轮流站岗。
1982年7月,东渡港区一期工程中的2个泊位试投产;1983年,厦门港启动集装箱运输,全年集装箱吞吐量3292标箱;1984年2月8日,邓小平视察了东渡港区一期工程。发展的大船,已经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扬帆前行。
3292标箱,如今3小时内就能完成。但这个不起眼的数据,正是厦门港成功抓住全球集装箱运输化发展机遇的佐证。
以港立市厦门发展新优势
1997年厦门港首次进入全国沿海港口十强、世界百强,被确立为厦门最大发展优势
“没有集装箱,不可能有全球化。”这句话,写在美国经济学家马克��莱文森所著《集装箱改变世界》一书的封面上。这本书,被广泛列入中外知名经济学家推荐的必读书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