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小学教育 >

教育资源不公 前景堪忧

时间:2018-11-08 04:4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上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们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但是,由于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现在教育中的一系列的问题:城乡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条件的差异日渐扩大;中小学生从农村向城镇和城市集中的现象日益严重;被逼的应试教育越来越明显;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不能平衡协调发展等等。

  从大学毕业择业就业开始,学生就面临着被歧视的命运:近年来,“唯学历论”逐渐被“唯名校论”取代,有的单位招聘把“211”和“985”列为必要的条件,如果本科“出身”不好,即便你读了名校的研究生,也可能免谈。就业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让纵向的焦虑层层传递,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都在选择“好”的学校,从初中考高中要用成绩说话,从高中到大学更要用成绩说话。应试教育俨然成了现实教育中老师和学生都摆脱不了的“枷锁”,以至于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课外培训越来越多,学生的负担层层叠加。

  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十分复杂,在教育内部,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水平不高、教材编写不当、教学理念落后、教育评价与选拔标准不科学、教育督导不力等因素;在教育外部,有传统的教育观、不合理的人才观,不断蔓延的社会攀比和功利心态等多重因素。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多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学生减负的口号越喊越空,学生实际课业负担越减越重。

  学校的“欲减还休”其实也很无奈。“政府一减负,培训跟风涨”。目前的考试选拔机制,一次考试定终身,学生“拼性命”,家长“拼财力”,老师“拼时间”。在减负问题上,学生之间、家庭之间、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盲目攀比,就像看电影,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便不得不站起来,结果,谁也没有得到额外好处。

  教育资源不均衡,也是减负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优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个别有钱、有权、有关系的人可以择校、择班、择老师,而没有能力拼钱、拼权、拼关系的家长,就只剩下“拼命”。“拼”字当头,“减负”就必然成为幻想。

  但一个让我们回避不了的问题是:考试制度没变,“减负”减得了吗?

  9月10日将迎来第29个教师节,学生和老师又一起开始新学年的奔跑。

  我们希望教育能尽量公平,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素质教育。那时候,学校没有升学排名的压力,教师没有升学指标的压力,学生没有升学成绩的压力。那时候的教师节,肯定是一个教师和学生都值得欢庆的节日!

  失衡的教育资源

  文/本刊记者 姚炎中 单一良

  对于河南省巩义市某初级中学的李老师来说,假期临近结束这段日子绝对是令他“头疼”的日子:他每天都有无数个电话要接,内容大多只有一个,就是想让孩子到这个学校上学。

  李老师是学校一位领导,在朋友和乡亲的眼里看来,他在录取学生上能说得上话。他从家里“躲”到学校,也有人想方设法找到了他的办公室“求情”。

  “没有办法!”他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很无奈。

  “现在朋友和老乡在县城里上班的、做生意的很多,甚至专门把孩子送来上学陪读的都有。都觉得县城的学校好一些,想让孩子上个好的学校。这些都理解,但学校就这么大,能收的学生也只有那么多。”李老师对记者说。

  教育部表示,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区域内义务教育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家长都想把孩子送往公认的优质学校就读,产生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

  城镇初中、小学人数爆满

  据李老师介绍,巩义县城原来五个初中,今年调整之后变成了四个,但招生规模基本没有变化。除了划片招生的学生之外,到他们学校报名上学的已经超过了2000人。

  “我们今年除划片生之外只招收200来人,现在唯一的办法是组织报名的学生统一考试,按照成绩来确定。”李老师说,“光找我说想来这里上学的已经近百人,我的答复是参加考试,如果将来考试成绩差十分之内还有的说,差太多的话,说实话学校也不想收,我一个人也说了不算。”

  在教育部分析的学生择校的原由中,其中一条就是从文化传统上,家长重视子女教育问题,力争通过选择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对子女的关爱及对他们未来的期许。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更多的是其第二条原由:个别地方以升学率评价教育政绩,在师资、投入方面向升学率高的高中和办学质量较好的小学、初中倾斜,人为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据记者了解,现在很多稍有“能耐”的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把孩子送到了县城的学校。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