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全国院校库 >
部分高校招生计划增加!江苏16所“双一流”高校发布研究生招生简章!

 

近日,教育部印发《202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2024年全国硕士生招生考试初定于2023年12月23日-24日开考,10月8日-25日报名。

记者了解到,江苏16所“双一流”高校已经陆续发布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部分高校招生计划有所变动。其中,南京大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与去年持平,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较去年增加300人,南京理工大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增加90人,南京邮电大学拟招收硕士研究生计划增加50人。

南京大学

2024年度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5700名左右,其中,拟招收校内外推荐免试生2300名左右。各专业实际招生人数将根据国家下达我校的招生计划、各专业上线生源情况以及我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复试采取差额形式,比例一般不低于120%。

具体差额比例由各院系根据生源状况确定。复试形式和内容由各学院系根据专业要求、相关知识及能力考核标准确定,并在复试前通过各学院系网站向考生公布。思品考核或复试不合格者均不予录取。

2024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原则上学校不提供校内住宿,学生需自行安排住宿,学校给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适当的交通补贴。苏州校区2024级硕士研究生住宿事宜另行通知。

报考苏州校区各专业的考生,录取后根据院系要求在苏州或南京培养,相关事宜另行通知。苏州校区各单位在我校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备注信息中注明,其它单位均在南京校区。

联系方式: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行政北楼9楼911室

邮编:210023

电话:025-89683251

Email:njuyzb@nju.edu.cn

微信公众号:南大研招(njuyzb)

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地址:

各院系联系方式详见《南京大学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东南大学

东大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和非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6300名左右(最终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其中拟招收校内外推荐免试生2900名左右(最终以在“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免初试、转段)信息公开管理服务系统”接收的推荐免试硕士生人数为准)。

东南大学实行差额复试,复试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合格生源比例不足的,按实际合格生源数组织复试。

考生学业水平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等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考生录取当年入学前必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毕业后到录取当年入学前,下同),以及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符合以下条件,可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1)提供由大学教务部门出具的本科专业全部必修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单;2)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成绩在425分及以上;3)以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与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4.已获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联系方式:

1.东南大学研究生招生网网址:点击查看

2.东南大学研招办及各(系、所)联系电话:点击查看https://yzb.seu.edu.cn/2016/0511/c6690a158314/page.htm

3.东南大学研招办电子邮箱:seuyzb@pub.seu.edu.cn

4.东南大学研招微信公众号:seuyzb

5.东南大学研招办地址:南京市四牌楼2号东南大学逸夫建筑馆203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各学院各专业(或研究方向)用于公开招考的人数将根据国家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数、实际录取的推免生数、考生报考情况等进行适当调整。未使用完的接收推免生计划由学校统筹调配使用。

我校硕士研究生学制2.5年,在校学习年限2.5-4.5学年。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不提供住宿。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一)南航-南特联合学院招生

专业:力学、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

报考条件:考生需符合简章第一条报名条件,复试时须持有英语雅思成绩(6.0及以上)证明或同等水平托福成绩(75分及以上)。

培养模式:学制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采取“1.5+1.5”模式。

(二)中英学院

报考条件:考生符合简章第一条报名条件,复试时须持有英语雅思成绩(6.0及以上)证明或达到英语六级水平。

培养模式:学制3年,学习方式为全日制,采取“1+1+1”模式。

咨询方式:

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