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饶毅:55年前,袁隆平发表论文的意义

时间:2021-06-19 11:5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据湖南日报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湖南日报介绍,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今天,我们以饶毅介绍袁隆平先生1966年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文章来悼念袁隆平先生。

袁隆平关于水稻雄性不孕性的论文发表于文化大革命前夕,这篇论文后来受到了国家科委的重视,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及时挽救了他的科研生涯。文革中被批斗的袁隆平突然得到自上而下的支持,得以在政治挂帅的艰难环境中展开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并最终造福了中国和世界。

1966年4月15日,英文版的《科学通报》发表了袁隆平先生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篇论文是《科学通报》编辑部摘译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于其中文版的论文。

一个月后的1966年5月16日,指导文革的纲领性文件 “516通知” 获得通过,全中国正式掀起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袁隆平的论文,对其科研工作有何意义?对个人命运,又有怎样的影响?

在黑暗中,光辉何在?在狂热中,智慧何来?

光辉来自人性

袁隆平的论文对他个人的命运有着显著且出乎意料的影响,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关键节点。

袁隆平的论文发表得恰逢其时:其一,如果晚至1967年,袁隆平就发不了论文了,因为《科学通报》会和全国所有的科学刊物一样被遭停刊。《科学通报》中文版1973年复刊,英文版直到1980年才复刊,这些皆为伟大的文化大革命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件,但对袁隆平这样的科研人员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二,若无人读袁隆平的论文且支持他,他的科研可能很快夭折止步。

文革初期,袁隆平即是 “牛鬼蛇神” 的候选人,因为他说毛泽东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应该加上 “时” 字而被批判为胆敢修正 “最高指示”。因为他不重视政治而重视业务被批判为“引诱贫下中农的子女走白专道路”。正待被关进牛棚的袁隆平却突然得到支持,就是这篇论文救了他。

在 “政治挂帅”、科学普遍被践踏的情况下,什么人帮助袁隆平,让他得以继续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九局的熊衍衡读到袁隆平的论文后,推荐给了九局局长赵石英,赵认为很重要并进而得到国家科委主任聂荣臻的支持。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函,要他们支持袁隆平的工作。而工作组在进一步处理袁隆平并查看他的档案时,发现了这份函件,工作组组长决定停止批斗袁隆平,转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

这些人并非个个为了救袁隆平于水火,初衷皆是认真工作。但是,在昏乱的环境中能够保有认真的态度,不仅是责任心和使命感使然,也是人性的光辉在发挥作用。

如果国家科委的行政干部熊衍衡只关心权,就不会积极读《科学通报》;赵石英看到这篇文章也不必特意支持在偏僻的湘西山沟里工作、默默无闻的袁隆平;聂荣臻元帅在领导两弹一星等国家大力支持的、很多大科学家参与的大项目之余,也支持形单影只的小人物进行当时无需国家大量经费、距成功遥遥无期的杂交水稻研究;至于工作组的王组长,更是完全可以和安江农校的领导一样,对国家科委的来函视而不见,或因政治运动冲乱正常工作而无暇顾及科研工作。

湖南省科委自此长期支持袁隆平的工作。1967年2月派人去安江农校调查了解,问袁隆平需要什么,并作为省级项目下拨四百元人民币,6月成立袁隆平的科研小组,匹配助手,8月16日再给安江农校发函:《请继续安排 “水稻雄性不孕性” 的研究》。

没有这些人和当时的湖南省委领导华国锋等人的支持,一般人实难以顶住当时的诡异政治压力,难以克服中国人的奇葩妒忌心理。有这些力量的支持和自身的坚强,在以后听到 “袁隆平是地地道道的科技骗子”、“骗国家的科研经费” 等言论,在他人偷偷摸摸毁灭其试验田后,袁隆平仍然顽强地继续研究。

人性的光辉使袁隆平的重要工作在艰难的环境中得以开展。

640.webp

袁隆平,1962年 | 图源:Wikipedia

智慧源于科学

袁隆平的研究传承了孟德尔的科学,应用了现代遗传学。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