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福建大数据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时间:2020-11-10 10:5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电脑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

  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嫁接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让大数据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新动能,多年来,福建充分利用 “数字福建”建设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大胆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之路:

  全省已创建1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154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全覆盖;

  2017年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30人增收752.8万元,人均增收约3230元;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福建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562.3亿元,全省共有189个淘宝村、24个淘宝镇,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在福建的农村电商月交易量超过100万单……

  大数据,让乡村扶贫更精准了

  大寒过后的闽东山村,薄霜刚刚在朝阳中融化。

  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长汾社区的贫困户陆苏平,坐在家门口长吁了一口气,去年签下的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结算了1万元的利息和分红,打到了自己的账户上,有了这笔收入,今年可以过上一个好年了。

  “办得很快,到服务中心填个表、签个字,书记做担保人,不出一小时就办好啦!”说起去年在古峰镇党委的帮助下办理扶贫贷款的情形,陆苏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这,得益于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建立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在屏南县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内,一张标满贫困户定位小旗的县域地图,出现在办事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通过互联网,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资金流向等悉数入网,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实时共享,地方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向了“滴灌”。

  “农村信用社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对贫困户进行审核,发放扶贫贷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一般情况下,银行完成从审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个工作日,而借助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1-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

  精准扶贫不仅要“高效”,也要“实效”。

  1989年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徒步进山,指导寿宁县下党乡扶贫开发工作。下党也因此被称为习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如今,这个曾是“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则进行着另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下党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发挥地方特色,推广定制茶园。消费者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查看茶树生长情况和茶叶制作加工状态。

  这种可视化定制消费扶贫模式,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第一年就推动农民收入翻番。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万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一根网线从源头上精准定位了扶贫的对象和手段,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护送着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村,贫困户雷兴义的女儿雷水翠,用手机查询父亲领取惠民资金的情况。点击“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并输入父亲的名字,雷兴义名下的“城乡低保补助”“生态林补偿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3项惠民资金便跳了出来,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时间、应发放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来能发多少钱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笔款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顺畅了,扶贫工作也愈加规范。

  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也就实现了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在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今天,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

  29岁的黄月琴是这个智能蔬菜基地的生产种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种植区检查棚内西红柿的植株、果实是否健康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回到电脑操控室里,接收和处理系统传来的气候参数。在这些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