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时政热点: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第一资源”(2)

时间:2020-02-28 20:5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启动实施了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配套出台了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等专业认证标准,建立了中小幼三类横向覆盖和办学基本要求监测、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三级纵向递进的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实现了师范类专业建设质量的常态化跟踪和监控。

三是改革了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实现了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制度,到师范类毕业生直接认定和面向社会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相结合,再到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时代递进。以2013年《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为标志,正式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

四是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全面覆盖。从2005年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到2008年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1年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再到2013至2014年相继颁布《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直至2018年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处理指导办法,我国大中小幼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基本完善,覆盖大中小幼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教师教育实践体系更加有力。70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实践领域一个显著特征是,聚焦并围绕质量和公平两大主题,相继实施了诸多教师教育重大专项计划。

一是聚焦质量提升主题。从2007年起实施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到2018年公费师范生“改版升级”,累计招收公(免)费师范生超过11万人,其中90%的毕业生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这一政策带动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地方师范生公(免)费教育,每年培养补充4万余名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再比如,教育部2014年启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18年推出“2.0”版,试点院校分类推进中学、小学、幼儿园、职教、特教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师范生新机制,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等。

二是聚焦教师培训、补充及乡村教师短板等薄弱环节。2012年以来,“国培计划”累计投入经费135亿元,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特岗计划”在中西部省份共招聘51万名教师;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等,每年精准培训骨干教师上万人次;“银龄讲学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

三是构建形成了三轨四级教师教育体系。四级即中专、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四个学历层次,三轨即师范院校、综合院校和职业院校三类院校,教师教育院校的类型更加多元。当前,全国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总数达605所,其中高等师范院校199所,占比为33%,主要包括师范高专、师范学院、师范大学三种类型;非师范院校406所,占比达67%,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教师教育中的培养体系更加专业。70年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不断探索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实习等内容及其模式变革,教师教育各要素环节的专业性更加强化。

一是培养层级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全国高校共布局教育学专业硕士点164个、教育学专业博士点27个,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99个、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35个,教师教育的学科支撑更加有力。

二是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提质升级。实现了从心理学、教育学和教材教学法等“老三门”向基于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转型,开设了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学科教学论、学科教学技能、学科教材分析等系统化的模块课程,专业性更加凸显。

三是教育见习实习明显强化。师范生教育实习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较深刻变革,时间从6周延长为不少于一个学期;内容从主要是课堂教学并承担一定的班主任工作,发展到包括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等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形式更加丰富,包括观摩见习、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评价更加客观,建立完善了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档案袋制度。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