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天水围:百姓生活20年

时间:2020-02-15 18:35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新华社香港6月18日电 题:天水围:百姓生活20年

  新华社记者胡创伟 闵捷 王欣

  “1997年香港回归那天,下了一场大雨。回归之后的天水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55岁的天水围居民陈志展对这片土地情有独钟,说起天水围周边的丫髻山、龙园、湿地公园,他如数家珍。

  作为香港第三代新市镇,天水围曲折的发展路径和其回归以来20年的变迁很有代表性。新华社记者近日三次走进天水围,搭轻铁、进街市,采访扎根当地20余年的区议员,入户访问当地老住户,亲身感受天水围的生活质感。

  家住天水围:从“悲情”到“温情”

  人口规模达30万的天水围,地处香港新界的西北角,与深圳隔后海湾相望。从港岛中环闹市搭车到天水围,约需大半小时的车程。

  1992年11月搬到天水围的李月民,是天水围的第一批居民。据他介绍,1992年之前的天水围是一片鱼塘,政府后来决定在这里发展新市镇,当时还找了电影明星做代言,在电视中做广告,鼓励市民搬到这里来住。天水围新市镇分南、北两部分,1992年至1996年,天水围南发展起来,不少私人屋苑建成,而天水围北主要在1997年回归后发展,特区政府因应房屋规划在天水围北兴建了大量公屋(类似内地的廉租房)。

  2000年1月,李月民当选区议员,从此连任至今。大到修路建图书馆,小到帮居民解决漏水问题,他都亲自过问。他回忆说,1997年7月回归之后,政府规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冀十年内全港七成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从6年半缩短到3年。这样一来,天水围的公屋确如陈志展所言“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大量低收入的基层居民和来自内地的新移民搬入天水围新建的公屋。

  香港社会学专家周永新曾多次到天水围做社会调查,他关注到天水围中产阶级和低收入阶层人口严重失衡的问题,提出了包括立刻停止将公屋居民再配置到天水围、将外来经济活动及客流引入天水围等中肯的建议。政策性的改变,令天水围的面貌逐渐改变。

  “以前天水围没有巴士、没有公园、没有体育馆和图书馆。2008年之后,政府大力支持天水围兴建各种公共设施,如今这些都有了。”李月民说。

  在天水围南最早一批入住楼宇嘉湖山庄,记者走进73岁的退休司机陈志棠的家。他20年前从荃湾搬到天水围,如今已是儿孙满堂,一个儿子也在天水围买房安家。“20年前,天水围一无所有,现如今变成居民的安乐窝,我和我的一大家子都在这里,我是不打算再搬出去了。”精神矍铄的陈志棠说。从他家的窗口望出去,能看到丫髻山和新建的小学校。如今陈志棠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去龙园打太极,大家以拳会友,其乐融融。

  邻里间的嘘寒问暖,在香港其他地方比较少见,在天水围却司空见惯。陈志展是陈志棠的太极拳师傅,在天水围长大。在他的眼中,天水围是乐享之地,“为什么说这里‘悲情’?回归后香港社会各阶层、弱势群体还有内地的新移民都搬到这个新市镇,最初的几年产生一些社会问题,被媒体夸大描写。其实社会问题并非天水围独有。”

  李月民说,天水围现如今堪称宜居之地,“交通设施全面,房价便宜,环境相宜,反倒吸引了更多人进来,人口超过30万,成为香港居住人口最多的新市镇。”如今住在天水围的居民,日日感知着这里的“温情”。全港唯一、世界著名的湿地公园坐落在天水围,成为这里的“氧气吧”,日月星辰,温润着天水围的一切。

  导演许鞍华眼中“天水围的日与夜”

  记者最初知晓并了解天水围,是通过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天水围”也一举闻名天下知。

  今年70岁的许鞍华对记者说,为了拍出天水围的生活质感,2004年那一年她跑了50多趟天水围,而且都是乘坐公共交通。这部几乎没有多少情节的电影,以很多生活化的长镜头,真实、细腻地体察基层百姓生活的人情冷暖,公映后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连远在内地和海外的观众,也知道了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天水围”。

  2009年,许鞍华凭借《天水围的日与夜》获得了第二十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作为这部电影的背景,天水围丛林式的高楼、街道和街市,以及透过阳台晾衣架看到的万家灯火,将天水围百姓生活的千姿百态、人情冷暖,于不动声色中描摹得淋漓尽致。正如香港知名作家也斯所说:“这部电影不追求情节的高潮迭起,相反非常平淡,我们只跟随类似日常生活的细节在寻常行径中寻找意义。”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