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重磅!河北日报推出系列特刊“大河之北”

时间:2019-11-15 04:37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刊首语】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

如果问,中国地貌类型最为齐备的省份是哪个?答案是,河北。

这里是全国唯一兼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滨等地貌的省份,是浓缩的“国家地理读本”——巍峨太行挺起华夏脊梁,大平原辽阔坦荡,白洋淀荷红苇绿,碣石外洪波涌起……这是大自然的天成之作,是一片需要不断认知的“宝地”。

唯有认识,才更热爱——“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作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

过去一年多来,本报记者行走阡陌厂矿,踏遍燕赵山水,遍访学者专家,穿越亿万年地质年代,用双脚去丈量这片土地。

感谢这次行走。

这片土地蕴含的时光如此悠长,让人敬畏。35亿年的沧海桑田,每一块石头,每一捧土壤,每一条河流,每一片林草,都写满故事。

这片土地如此妖娆,让人热爱。不仅有18.8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深沉,9万平方公里的通达坦荡,更有北纬38°的肥沃丰饶,北纬40°的甜蜜芬芳。

这片土地如此让人魂牵梦绕,为之探究,为之奋斗。他们中有一代代的地质人,有把种出“世界上最好吃的麦子”当成自己新梦想的育种专家,有为“山水林田湖”后面终于添了一个“草”喜极而泣的基层护草员……

一路行走,诗人艾青的名句在心底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把这份深沉的爱呈现给您,今天,本报开始刊发《大河之北——河北自然地理解读》。我们希望用科学与人文知识,带您实地感受和解读这片脚下的土地,与您分享“大河之北”的故事,一起从这片大地获取奋进的力量。

献给伟大的祖国!

献给可爱的河北!(文/朱艳冰)

2018年6月12日,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工作人员陈素英(前)在收集试验田内的小麦准备测产。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河北自然地理解读[总述篇]

古代以“河”为黄河专称,也称“大河”。

“河北”作为一个地域名称起源很早,本指黄河下游以北地区。《尔雅·释丘》记载:“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其二在河北。”这里的“河”即指黄河,“河北”即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包括今河北大部分地区。

早在几千年前,黄河就流经河北腹地,并在今沧州、天津一带入海。

西汉时期,黄河仍大范围流经河北,直到东汉,才改道山东入海。历史上黄河最后一次流经河北,是在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8年之后),黄河第三次改道,夺海河入海,前后行水62年。

虽然今天的黄河已不再流经河北,但在历史上,黄河是对河北自然地理基础形成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河流,漳河、滹沱河等河北著名河流,历史上都曾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是河北当之无愧的母亲河。

“大河之北”,看我河北。

位于南太行中皇山上的涉县娲皇宫。记者田明 赵海江摄

●落差巨大的“阶梯”

接近平原的山村

2019年4月5日,清明假期。

西柏坡纪念馆二楼,电报长廊。

两侧的白色大理石墙面上,是用不同数量“A”标示保密级别的密密麻麻的电文。一阵阵嘀嘀嗒嗒的模拟发报声,仿佛瞬间把人拉回到那个紧张的战争年代。

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工委在西柏坡会合,人民解放军总部亦同时进驻。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在此后短短10个月时间里,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

408封从西柏坡发出的电报,成为对那段历史的最好见证。

这些发报机所用的电力,来自于离西柏坡不远的一座水电站——沕沕水发电站。

这座位于平山西部山区的发电站,是我党我军历史上第一座水力发电站。在那个特殊时期,沕沕水发电站为党中央在西柏坡的生活、办公用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让许多人想不到的是,沕沕水海拔高度800多米,距它直线距离仅20公里的西柏坡,海拔高度却已经骤降到190多米。事实上,西柏坡这个通常被称为“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的地方,单从海拔高度看,已经符合学术界对平原广义上的定义——200米以下。

这样的海拔高度意味着什么?这和党中央当初选择进驻西柏坡又有什么关系?

“我国西部海拔高,东部海拔低,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主要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级阶梯主要是盆地、高原和中山,平均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第三级阶梯主要是平原和低山丘陵,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原院长王卫教授摊开一张中国地形图介绍说。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