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一对一论文网论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与对策

时间:2019-11-11 16:5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一对一论文网)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 然后分析了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最后从当下实际出发, 探讨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对策,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金融; 风险管理;

  互联网消费金融, 实际上就是信用贷款业务, 主要运用于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就最近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形势可以看出, 该项业务的本质是以消费为目的, 信贷期限一般是1到2个月, 金额通常在20万以下, 可分为现金贷与消费贷两种。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契机, 大众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 信贷需求水平也随之上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互联网消费金融还存在着一些风险, 需要找到科学的方式进行监控和管理。

  一、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

  总体来看, 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形式可分为如下四点。第一, 网络银行。此种银行即网络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其也被称作3A银行。因为网络银行不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 可以在任何地点 (Anywhere) 、任何时间 (Anytime) , 以任何方式 (Anyway) 给用户提供服务。第二, 第三方支付。买家把货款付给第三方机构, 由该机构负责担当中介角色, 进行保管。并在收款方与付款方之间设置一个过渡账户, 待双方意见达成一致后, 才决定资金的流向。第三, 互联网金融服务。该项服务指的就是互联网企业参与到金融服务领域中, 并将服务金融机构当作首要经营模式, 凭借网络互动性、实时性以及信息量大的优势, 提高服务效率并控制经营成本, 完成金融咨询与金融搜索等多种服务。第四, 网络信贷。例如P2P贷款, 就属于网络信贷模式, 此类贷款是投资方经由中介机构将资金贷给借款方, 之后由中介机构来考查借款方的信用水平、经济状况等, 对整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同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二、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第一, 法律风险。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制度、条款、规范、标准等均还不够完善, 法律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且立法不完备, 相应的监管法律缺失, 给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埋下了较大隐患。

  第二, 监督管理风险。国内金融监管采用的是“分业经营, 分业管理”的形式, 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则将不同金融领域之间的界限淡化了, 因此难以避免会产生监管真空的问题。

  第三, 信用风险, 又可称作违约风险。也就是交易的一方未根据合同内容履行自己的义务, 从而引发风险。比如在P2P平台上, 假如借款人出现贷款违约的行为, 那么在缺少第三方抵押、担保以及保险的情况下, 投资者难以追回自己的本金与利息。

  第四, 运营风险, 也可称为操作风险。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中, 内部管理可能会出现不完善的问题, 再加之工作人员操作失误, 均会导致重大运营风险。

  第五, 流动性风险。如果资金流量超出了实际需求范围, 就会产生资金闲置的局面。而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 这便会使得资金利用率降低, 经济效益下滑。例如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会累积大量沉淀资金, 这部分资金会面临被挪用或滥用的风险。

  第六, 技术风险。现阶段, 国内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是采用购买系统模板的方式来进行系统维护, 提供科技保障。但对于技术和应急管理方面的投入, 则显得略为不足, 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或黑客入侵时, 就很容易陷入风险之中。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风险管理对策

  (一) 从平台角度进行风险管控

  首先, 需要强化平台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各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应当合理利用自身的大数据优势, 引入先进技术手段, 构建起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评级系统, 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控制系统进行完善, 建立单独的风险评估部门。通过这种方式, 和央行的征信体系产生互补的效果, 确保消费者的部分个人信用数据透明化。例如信用违约等情况, 就应公开出来, 并不断积累每位用户的消费信用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就可以高效利用相关信用数据库, 对消费者实施授信。其次, 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需要全面落实大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密切追踪每一位消费者的使用情况, 并经由网络购物信息、物流地理信息等展开追查。此外, 平台还应建立起实体追讨机制, 同时结合平台的内部数据, 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电商消费区域。若是某区域内产生了恶意透支的现象, 就要马上派专员进行追讨。

  (二) 从客户角度进行风险管控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