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外国发烧友痴迷中国Hi

时间:2019-11-11 00:2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分享至:

  11月10日消息,据外媒报道,中国Hi-Fi耳机在外国发烧友中流行。这些中国耳机的品牌虽然鲜为人知,但由于完整供应链,它们也可以采用知名大厂的配件,同时省去了各类营销市场费用,打造出音质好又便宜的产品。

外国发烧友痴迷中国Hi

  以下是翻译内容

  购买新耳机时,大多数外国人可能会去亚马逊网站或苹果零售店进行筛选。不过,也有少数人出现在Head-Fi这个全球最大Hi-Fi耳机论坛上,他们会就平衡电枢(动铁)和动圈式驱动单元等发表很有见地的评论,并测试他们的设备及制作频率图。

  不过,作为发烧友文化的痴迷者,这些人越来越多地关注各种各样鲜为人知的中国品牌耳机,它们的价格通常不到175元,仅相当于一个比萨饼。这些人通过全球速卖通购买这些耳机,然后在博客和YouTube上撰写详尽的研究和性能评论,并就利弊展开无休止的辩论。

  鲜为人知价格低,质量能有保证?

  在网上,这种现象被称为“Chi-fi”,即“Chinese”和“high-fidelity”的混搭,它们通常被用来指代便携式音频设备,实际上几乎都是耳机,包括类似AirPod的以及入耳式监听耳机(IEM)。这些设备基本上都是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生产的。当你在亚马逊上搜索时,往往会发现许多从未听说过的中国品牌,但这可能是你进入这个奇怪“影子市场”的转折点。

  这些公司的名字都很简单,有时候甚至令人感到困惑,但耳机价格便宜得令人难以置信。作为理性的消费者,很多人可能认为四五十元的耳机不可能太好。但事实上,中国或许为提供了最好的Hi-Fi耳机。如果品牌不为人所知,价格又低得离奇,但产品质量和功能却好得惊人,这会让人有何感想?

  YouTube网红Lachlan Tsang说:“我第一次听到Chi-Fi这个词是在两三年前,有点儿流行语的味道。”Lachlan Tsang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家高端音响商店工作。

  与朋友经营专注于中国音响产品网站Accessible Audio的中国香港人Alfred Lee表示:“大约在2010年,这类耳机只出现在淘宝上,现在却随处可见。”

  “Chi-Fi”在2015年末首次出现在Reddit上,但这个概念在那之前已经存在了几年。这些品牌有很多古怪的名字,比如TIN Audio、Yinyoo和Revonext,有的则是用字母组成的,如KZ、BQEYZ和QDC等。价格各有不同,但令大部分人着迷的地方集中在非常便宜的产品上。它们的制造质量参差不齐,配件有限,售后服务基本不存在。

  大多数名牌音响公司实际上都在中国制造产品,因为在价格上占据着优势。设备、专业知识和原材料的集中造就了许多半DIY电子制造的热点地区,最著名的就是深圳,在那里你可以买到塑料耳机外壳、电线、驱动器以及所有制造耳机需要的所有部件。

  深圳和其他类似的中国城市是这些无名公司的完美诞生地。每个品牌的起源故事都有点儿不同。有些公司开始时是原始设备制造商,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为Beats等品牌代工产品。音频工程顾问迈克·克拉斯科(Mike Klasco)表示:“其中有些制造商最初只是贸易公司,有些则为其他品牌提供工程支持。”

  由于相关的组件,比如电线、外壳、驱动器以及芯片价格都相对便宜,因此成品耳机的质量很难保证。对于耳机来说,组件的质量直接攸关整体产品的质量。耳机内微型扬声器的隔膜价格可能低至0.3元,而有钻石涂层的隔膜价格却高达28元。如果你有顶级的驱动程序和芯片,你的产品听起来会很好,即使构建质量有点儿差。

  进入门槛低,一辆面包车一瓶胶水足以

  人们对音响设备的关心程度,与他们对深圳其他电子产品的关心程度不同。没有人会花几天时间为他们的汽车挑选最好的便携式电池充电器、USB电线或智能手机支架。这些都是功能界限十分清楚的组件:它们要么工作,要么不工作。音频则是不同的。好坏之间有更广泛的范围,有时尚和设计方面的顾虑,不同的用例,不同的品牌组合。而且由于大多数客户没有时间或金钱来测试每个品牌,因此我们大多数人最终都依赖于知名品牌。

  当然,优质品牌也意味着售价更高。克拉斯科说:“百思买可能会提高50%的售价。”对于名牌音频公司来说,成本来自广泛的测试、设计、营销、员工开销、包装、运输以及从制造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的多次摊派。

  但中国品牌剔除了所有这些成本,只有那些最大、最有野心的公司才会费心于建设网站,大多数公司在全球速卖通上只有简单的供应商页面。其中有些公司从森海塞尔和Beats供货商那里购买驱动器。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