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莫言、王蒙都曾在此發表文章:一本雜志有啥故事?

时间:2019-11-10 23:42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莫言、王蒙都曾在此發表文章:一本雜志有啥故事?

  《花城》,國內的一本大型純文學期刊,創辦於1979年。文學界稱其與《收獲》、《當代》、《十月》並列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

  它曾發現、推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包括路遙、王小波、周梅森、畢飛宇、林白、李洱、東西、艾偉等人。此外,也刊發了王蒙、莫言、余華、殘雪等名家的重要作品。

  今年是《花城》創刊40周年,通過梳理這本雜志的發展過程,也仿佛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了文學與時代的記憶。

  王蒙的“《花城》”記憶:曾給我支持和幫助

  著名作家王蒙今年85歲了,不久前剛剛獲得了“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1953年,他以一部長篇小說《青春萬歲》,開啟了自己的創作之旅。

  他與《花城》的淵源,可以追溯到該雜志創刊初期。王蒙到現在還記得,《花城》創刊的時候,是1979年,“1980年,我在美國的《華僑日報》上已經看到了對《花城》的介紹。”

  1981年第4期發表《不如酸辣湯及其他》開始,此后王蒙便常有作品在《花城》刊登,包括拿下茅盾文學獎的《這邊風景》。

  這份雜志匯聚了許多優秀作家。王蒙記得,30多年前參加《花城》的一項活動,同行的人裡有北京的,比如說楊沫﹔還有湖南的一大批作家,每次去,都能碰到韓少功,“還有幾個好朋友,引起了我溫暖的陽光般的回憶。”

  如果要說《花城》的特點,在王蒙印象中,就是得風氣之先的開拓精神和創新的精神,以及對文學的執著,總是想讓文學更文學一點,或者做一些探索,“它有面向全國的,乃至世界的眼光。”

  莫言、余華等作家都曾在此發表作品

  不只是王蒙,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許多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在《花城》首發,比如莫言、余華、葉兆言。不久前,在一場名為“開放與堅守”的座談會上,多位名家都回憶了與《花城》的淵源。

  “《花城》1979年創刊那幾期起點很高。比如說發了歐陽山老先生的《一代風流》當中的一卷,也發過劉心武等一批那個時候已經有影響的作家的作品。”評論家張清華分析。他從1980年開始看《花城》,如今也是《花城》的作者之一。

  他說,到上世紀90年代的前期,《花城》不但進入中國文學的核心地帶,還出現了可以引領風氣的態勢,“1994年第5期開篇是余華的《戰栗》,方方的《何處是我家園》……特別是歐陽江河一篇特別重要的論文,可以說迄今為止是歐陽江河的代表作。”

  “近年來的《花城》,2018年的開篇是莫言的小輯:小說《詩人金希普》《表弟寧賽葉》,然后是他的詩。接下來是田耳、凡一平等作品。”張清華認為,從這也能看出,《花城》的作品質量非常穩定。

  一本雜志的探索性、文學性

  從更廣的范圍內說,《花城》的確發現並推出了一批優秀作品,后來這些作品的作者們也大多成為頗有名氣的作家。比如王小波、阿來、李洱等。

  作家潘軍說,“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我作為一個自然來稿的作者,給那些有影響的刊物去投稿,然后被採納、被重視,是有一份感激的。”

  再比如,在“先鋒文學”初露端倪時,《花城》又相繼推出一批新人,蘇童、格非、余華、林白、陳染、孫甘露、馬原等先鋒作家,都曾在《花城》發表重要作品。

  比如,其中有蘇童的《我的帝王生涯》、余華的《戰栗》、葉兆言的《愛情規則》、殘雪的《開鑿》等,這對“先鋒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著名作家張抗抗認為,“《花城》一直堅持了探索性、開放性、文學性。”

  現在,情況也依然如此。據媒體報道,為鼓勵、推動創作出版更多優秀文學作品,廣東省出版集團、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花城出版社將投資千萬元打造“花城文學高地”計劃。

  這項計劃涵蓋“年度文藝精品出版計劃”“優秀作家簽約計劃”“共建花城文學院計劃”“國內、國際文學交流計劃”等四個子計劃。其中,《花城》雜志和《隨筆》雜志一起,將繼續發揮聚攏優秀作家資源的作用,發掘更多優秀作品。

  “如今的《花城》成熟穩定,它可作為中國文學的樣本研究。”張清華如是說道。(記者 上官雲)(完)

(責編:任志慧、鄧楠)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