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买一篇sci论文多少钱

时间:2019-11-09 13:56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篇一:买一篇sci论文多少钱

毕业、评奖、评职称,对论文需求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代写市场。图片来自网络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史教授江晓原,对此早就见怪不怪。“SCI刊物一点都不神秘,很多公司都能搞定。”江晓原反复强调。“国内的考核体系却往往认为,如果你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你便牛得很。”在他看来,SCI如今俨然已成科学界的“黄金俱乐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期刊一经收录即登龙门。

事实上,SCI每年收录的刊物多达8000多种,“有不少水刊”。他举例说,有的期刊就是单纯地刊登实验报告,哪怕是同类型的实验,只要具体对象和数据不同,便可能多次发表。如

买一篇sci论文多少钱

今不少期刊推出了电子版,篇幅不再受限,更导致鱼龙混杂。

而且,在江晓原看来,影响因子这把看似公正的尺子,其实也会说谎。

一方面,期刊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提升自己的影响因子。另一方面,被引用次数越多,也不一定说明科研价值越大。极端情况下,一篇极其糟糕的文章也经常被当作反例引用。

正如江晓原所调侃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在读博的5年时间里,陆志明一共发表了5篇SCI论文,其中两篇发在了所在领域排名前五和前十的期刊上。而如今,他一年完成的SCI论文多达十几篇,大多发在了中低端杂志上。

当鸡的数量增大到100万只,鹤恐怕就很难被注意到了

根据多年的追踪观察,江晓原觉得,“SCI枪手”的产业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

去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43篇SCI医学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短短5个月之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又撤销了64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

所有被撤销的论文均由第三方公司代为投稿,他们在推荐审稿人时提供虚假的邮箱,自己投稿自己审,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然后将伪造的审稿意见发回杂志社。在江晓原看来,这已经成了不少“枪手公司”快速发稿的秘诀。

在成为“全职枪手”前,陆志明曾兼职的公司便走了这条路子。但如今他所在的公司讲究“绝对正规”,保证客户的安全。因此,他们有很多“回头客”。有些客户从博士到走上一线,一直依靠他们公司发表论文,有人代写论文形成的研究都成了体系。

在这个成果生产链条上,陆志明是那只“下蛋的鸡”,但孵出的蛋却不属于自己。看着那些没有自己署名的论文,陆志明却并不感觉失落,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只是在做服务业”。

他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公立医院的临床医生。“不进入这个行业,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对于科研外包的需求量。”

在中国的医院里,医生要临床和学术“两头挑”,不像美国的医院,临床型和学术型医生大约10∶1。SCI论文显然成了他们升职路上的“拦路虎”,陆志明因此觉得,自己某种意义上给客户清除了路障。

正是这种巨大的需求,让这个兴起不到10年的行业像气球般膨胀。陆志明的工作从单纯地代写文章拓展到了设计研究方向和实验细节,而他们的实验室也像陀螺般越转越快。在他看来,业绩增长的背后,正是国家对科研硬指标的逐渐重视,以及随之而来的日益庞大的基础研究体量。

2014年,我国发表的SCI论文总数与14年前相比,已经翻了5倍。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北京市所有科研机构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加起来还不及一所哈佛大学。有科研工作者回忆,那时SCI论文还是新鲜事物,所在的学校给予现金奖励,但大家仍然感觉高不可攀。

陆志明所在的公司成立于2007年,那时SCI论文已经普遍与评职称挂钩。同时期,井冈山大学一位教师3年内在国际SCI期刊《晶体学报》上发了70篇文章,成功被提为副教授,此后又被曝出论文造假。

在这些压力和诱惑的驱使下,有不少客户找到了和陆志明一样的代写者。“单纯地写一篇,没有设计实验的环节,公司签的合同就是3万元。”

这些流水线上的标准品,最终变成了“学术泡沫”,涌入我国每年20多万篇SCI论文的洪流中。江晓原认为,优秀论文早已不能在这些泡沫中“鹤立鸡群”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打比方说,泡沫泛滥最直接的后果便是当鸡的数量增大到100万只的时候,远远望去一大片,其中有几只鹤恐怕就很难被注意到了”。

他大声疾呼,“我们已经过了计划经济的时代,不应该再搞计划学术了!”生物科学家饶毅也曾在科学网博客上尖锐地指出,“SCI在中国科学和教育界长成了一个畸胎瘤。”评价科研成果,逐渐变成只看发在了哪儿,发了多少篇,影响因子多高,发了什么却没人关心。

定量分析评价当然存在问题,但只采用同行评价并不可行

事实上,如何避免纯量化的评价标准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只令中国科学家头疼。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