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三个关键词 看四川人才评价“指挥棒”

时间:2019-10-30 15:30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鲜明评价导向、分类改革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人才评价特殊通道——

  “它的出台对四川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日前采访中,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教授肯定道。

  边慧敏口中的“它”指的是不久前我省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实施意见》,我省将分类建立符合人才特点、激励人才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快构建导向明确、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体系。《实施意见》有何亮点?透过三个关键词,记者梳理出答案。□本报记者 林凌 邓翔沣

  A

  鲜明导向

  把品德、能力、业绩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注重考察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

  人才评价难在哪儿?在边慧敏看来,如何破解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奖项等倾向,完善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是首要难题。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深有同感,他指出,现在一些医生为追求职称晋升,醉心于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发表论文数量不一般,实际业务能力很一般”“专业职称很高,动手能力很差”现象普遍。

  导向决定方向。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意见》明确以品德、能力、业绩为主的评价导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贡献评价人才,推行代表作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等。“一方面突出把品德、能力、业绩等作为人才评价的首要内容,另一方面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突出专业性、成长性、创新性、社会影响力等指标,注重考察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实际贡献。”

  在李为民看来,要改变唯学历、唯论文、唯资历、唯奖项等倾向,就得改变人才评价标准的“一刀切”,“核心在于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这样的改变在《实施意见》中得到体现。《实施意见》提出,要以职业属性和岗位需求为基础,根据各行各业各类人才不同特点和职责,分类建立导向鲜明、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

  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解释,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强化其成果原创性、科学价值、社会影响等评价指标;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增加专利发明和运用、成果转化和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条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评价重在同行认可和社会效益,注重学术影响力、决策咨询效果等,避免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评价直接挂钩。

  B

  分类评价

  突出7类重点领域,对每一类人才分层分类设置评价内容和方式,构建符合各领域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

  边慧敏注意到,《实施意见》在鲜明导向的基础之上,明确提出要推进科技、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医疗卫生、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技能、农村实用人才等7类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

  她以熟悉的教育行业为例。在今后,高等学校的不同岗位教师将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对教学为主的教师,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实绩;对科研为主的教师,重点评价其学术能力、创新质量和贡献;对社会服务为主的教师,重点评价其在成果转化推广、服务决策、科学普及等方面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

  不止在高等学校,《实施意见》提出,完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其职业素养、专业教学能力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建立充分体现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的评价标准,重点评价其教育教学方法、教书育人工作业绩和一线实践经历,严禁简单用学生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

  李为民关注的医疗卫生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也在《实施意见》中找到答案——对主要从事临床工作的人才,将重点评价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将重点评价其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对主要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公共卫生人才,将重点评价其流行病学调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疾病及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等能力。同时,还将建立符合全科医生岗位特点的评价机制,把签约居民数量、接诊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重要评价因素。

  “对每一类人才分层分类设置评价内容和方式,建立不同评价标准,构建符合各领域人才特点的评价制度。”省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C

  服务中心

  建立向重大发展战略、产业企业、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以及青年人才倾斜的人才评价特殊通道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