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时间:2019-10-28 17:39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原標題: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1977年,《科學通報》第22卷第3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中國科學》創刊號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人民文學》創刊號

七十年,薄期刊裡有厚故事

《讀者文摘》創刊號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以傳播先進文化、宣傳科學真理、記錄歷史文明、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的中國期刊業始終伴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的發展與進步,譜寫出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壯美詩篇。

本文擷取新中國期刊發展中的點滴片段,以期刊之薄,積歷史之厚。

新中國,創刊期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體制改造完成,國家根據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實踐的需要,不斷調整新聞事業的定位,並提出新聞出版的指導方針和工作任務。一方面,對原有舊的新聞出版業進行整合改造,使期刊的內容、裝幀、文體、發行等方面都符合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致力於創立和發展通俗性期刊、少數民族期刊和行業期刊,以滿足社會、經濟、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新需求。

截至195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484種,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新景象,這其中,三大方陣最為突出:以《中國文學(英文版)》《中國科學》《中國工人》《中國畫報(英文版)》為代表的“中國”期刊﹔以《人民文學》《人民美術》《人民教育》《人民戲劇》《人民公安》為代表的“人民”期刊﹔以《新體育》《新觀察》《新建設》《新電影》為代表的“新”期刊。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關於各省、市、自治區必須加強理論隊伍和准備創辦理論刊物的通知》印發,同年6月中央黨建理論期刊《紅旗》正式創刊,隨后各地黨刊《前線》《解放》《實踐》《紅星》《奮進》等紛紛創刊。

近代史和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頗具戰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中國青年》雜志也在1948年12月在石家庄復刊出版。《中國青年》始終與時代同行,與青年同行,刊發很多對青年成長有益的文章。1958年《中國青年》雜志第4期上發表了一篇“特殊”的作品,此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在全國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反響。作者叫王桂芹,是北京市實驗中學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她暑假期間回到河北阜平農村參加勞動和社會實踐,這段生活記入了她的暑假日記。開學回到學校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這則日記被毛主席看到,主席極為重視,不僅一字字讀過,修改了原稿中的錯別字,還在日記上親筆畫圈27處,其中連畫三個圈的有17處,對王桂芹行動和思想表示了肯定和贊許。毛主席批示:“每年暑假回鄉一次,極為有益。此文寫得很好,住半個月不夠,最好住一個月。”同時毛主席要求女兒李敏、李訥都要看兩遍《日記》。又明確批示:“此文可在報上發表。”於是,《假期回鄉日記》連同主席的批示一同發表了。

文章改變了他們,也改變了世界

70年中,科技期刊是傳播科學知識,發布創新科技成果,開展學術傳播與交流,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載體。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撰寫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在《科學通報》中文版第17卷第4期發表。由此開啟了我國水稻育種雜種優勢利用的序幕,迎來了雜交水稻發展的新時代。當時袁隆平是安江農校一名普通青年教師,國家科委九局的熊衍衡處長讀到袁隆平的論文后,推薦給了時任局長趙石英,趙認為很重要並進而得到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的支持。1966年5月,國家科委給湖南省科委和安江農校發函,要他們支持袁隆平的研究工作。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中國超級稻育種計劃。目前,超級稻第一、二、三、四期攻關目標均已實現,百畝片平均畝產分別突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大關。袁隆平后來回憶那段歷史說“是我那篇發表的論文救了我!”

無獨有偶,1977年3月,屠呦呦所在的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幾家單位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名義在《科學通報》第22卷第3期首次發表了有關青蒿素化學結構及相對構型的論文《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該文對屠呦呦榮獲2015年度的諾貝爾獎可謂意義非凡。2015年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屠呦呦先生在頒獎儀式演講中也提到了當年在《科學通報》上發表的關於“青蒿素”的論文。

期刊引發一場教育討論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