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墨客学术服务平台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发表 >

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师潘磊:追风前进 御风有术

时间:2019-09-27 12:51人气:来源: 网络整理

  追风前进 御风有术

  ——记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师、科环集团联合动力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潘磊

  中国电力新闻网 记者 安栋平 冯义军 实习记者 方玉瑶

  捕捉风的能量,利用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点亮万家灯火,描绘清洁能源的宏伟蓝图,这是每个风电人的梦想。

  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风电产业在我国实现了高质量的井喷式发展。在“追风”过程中,涌现出不少出色的企业和年轻的业务骨干。国家能源集团科环集团旗下的联合动力公司依托国家“973”和科技支撑计划,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低风速风电机组设计、制造、控制、运行4个领域均取得了重大创新突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联合动力的《高效低风速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和大规模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近十年来全国首个以第一完成单位及第一完成人获此奖励的风电装备制造企业。

  重大科技创新突破与公司业务骨干、科研团队的努力分不开,国家能源集团首席师、科环集团联合动力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潘磊就是业务骨干的典型代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累计参与了“973”“863”等国家级科技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6项,发表论文15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一项,省部级科技奖项十余项,成为“追风”事业中的领头人。

  精益求精 守护环境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的事业,正是用大自然最纯粹的动力给人类提供清洁的电能,为子孙后代守护这弥足珍贵的绿水青山。”潘磊告诉记者,他心里一直怀揣着建设清洁能源的梦想,他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而深感自豪,并义无反顾地踏上“追风”之路。

  2007年3月,刚刚硕士毕业的潘磊加入联合动力。当时,联合动力风电技术创新团队刚刚成立,科研力量十分薄弱,26岁的潘磊被委以重任,负责风力发电机组电气控制系统的技术工作。

  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潘磊立志要在研发上做出点名堂,他身上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在大型风电机组调试时,为保证样机测试万无一失,潘磊每天要来回爬100米高、90度直梯的风机,坚持了整整3个月。“塔筒里没有灯,一片漆黑,我当时爬的时候边爬边唱国际歌给自己壮胆。”潘磊向记者说起这段岁月时,脸上带着微笑,他说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对从事风电事业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伴随着我国风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踏实肯干的潘磊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2009年4月,潘磊作为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牵头设计了1.5兆瓦-60赫兹出口型风力发电机组,该机组产品出口美国,机组运行稳定可靠;设计完成了西藏超高海拔风电机组的设计,该机组是目前国际上海拔最高的运行风电机组,实现了西藏风电零的突破。

  艰苦求索 破解难题

  2010年,作为项目经理和主要技术负责人,在吉林双龙风场进行风力发电机组现场低电压穿越测试时,潘磊和他的团队在现场一呆就是一天。为了让测试不受中断,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东北原野上,他们裹紧棉大衣,在冰冷的塔筒里一工作就是一个通宵。有次赶上前天晚上下大雪,第二天早起,风场的工人扫出了一条路过来给他们开门,这时他们才发现大雪都没过了膝盖,工作一晚的他们却对此浑然不知。

  付出终有回报。潘磊和他的团队在吉林双龙风场完成了风力发电机组现场低电压穿越测试,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现场测试的风电机组制造商。随后又完成了德国GL公司的零电压穿越,联合动力成为国内第一家通过现场测试的双馈机组厂家。

  在此基础上,潘磊又带领团队针对风电场并网开发了风电场智能能量管理平台,结合风机特性和控制系统优化后,可以控制风电场内部各个风电机组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输出,该系统目前安装超过150套,为联合动力创造效益超过5000万元。

  上述并网工作有力支持了国内风电的并网消纳工作。2016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潘磊团队参与研究的联合动力“新能源发电调度运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执着创新 甘于奉献

  风电是一个技术快速迭代的专业。相比日新月异,有人说风电技术是分新秒异,对于长期工作在研发一线的潘磊来说,学习创新这根弦,他丝毫不敢松懈。

标签:


本类导航

sitemap | sitemap